陳景祥:疫情初現轉機? 特首請戴口罩

2022-02-14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11.jpg

 

好的方法,誰會抗拒?問題在每個地方條件不同,特區政府的執行力弱,民眾多不願聽政府指揮,甚至有抗拒情緒,內地一套很多時候想學也學不來!

香港現時平均每日過千宗新冠陽性個案,政府宣布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疫情肆虐,食肆、娛樂場所等的營業都受影響,這是經濟損失;學校停止面授,改為網上授課,學生學習受到影響,這是社會損失。

教育界朋友告訴我,網上授課效果其實大打折扣,在大專院校,學生多選擇不露面(mute),教師根本不知道學生是否在上課!中小學生年紀較小,對着電腦上堂很難專注,加上香港一般家庭居住環境擠迫,很多都未必可以有一個安靜環境給小朋友上課學習。

這種「時回校、時網課」的日子已經進入第三年,學童的學習到底受到多大影響,教育界應該做一個深入調研,拿出辦法,盡快幫助學生的學習生活重上正軌。

所謂「抗疫疲勞」,其實已不足以形容大部分香港人的處境。過去兩年失業、收入驟降、上班父母要照顧在家「上學」的孩子、生意無以為繼瀕臨絕境的中小企……很多人都焦慮徬徨、筋疲力盡。為了對抗疫情,嚴厲的防疫措施或無可厚非,但年復一年,仍然看不到「清零」的曙光,很多人都覺得很難再捱下去!

世衞專家研判 曙光在眼前
正當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之際,國際上卻傳來一些好消息!世衞組織歐洲辦事處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在今年1月23日表示,Omicron變種病毒株把歐洲新冠疫情帶入另一新階段,歐洲疫情有可能因此結束;到今年3月,Omicron可能感染六成歐洲人,而一旦Omicron案例激增情況消褪,全球將有好幾周、甚至好幾個月的免疫期。

美國方面,比起1月上、中旬高峰期,紐約州、新澤西州等地單日確診宗數已大減。世衞非洲區辦公室早前也表示,當地新增病例大幅減少,病故人數亦開始下跌。

世衞新冠應對小組的醫學技術專家說,進入疫情第三年,世衞對控制新冠病毒充滿希望。世衞流行病學專家瑞安(Michael J. Ryan)表示,大流行的急劇期已進入尾聲,有望在2022年終結;病毒不太可能完全消失,但或許會進入低水平傳播模式。

至於香港,當前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染疫個案大幅增加,但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日前表示,約1400名新冠患者留醫,只有不足1%病人需用呼吸機,反映染疫個案雖大增,但重症數目並不多。

歷史上每次大流行結束之後,病毒會繼續存在,例如2009年的禽流感雖然過去,但流感病毒仍在,只是沒有繼續像初期般造成大規模破壞和高死亡率,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只有當疫苗覆蓋率達到足夠高的水平,才能中斷傳播[1]。按專家之言,看來特區政府「谷針」、提高疫苗注射率,應是抗疫工作首要任務。

圍堵或緩疫 因時因地制宜
內地至今仍然堅持嚴格防疫措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但官方看法也認為,當前這一波Omicron疫情縱使猛烈,但殺傷力已大減,可能是疫情終結的開始;一個多月來,儘管確診病例曾有上升,但重症和住院病例沒有明顯增加。

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他也是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分析Omicron在內地造成的影響時表示:「Omicron傳播速度確實快,這是公認的;但Omicron主要侵入上呼吸道,侵入下呼吸道的概率比較低,導致肺炎症狀比較少;重症不多,相應地死亡個案就會少。」

這位內地專家認為,傳染病防控通常有兩大策略,一是圍堵,一是緩疫,兩種策略本質區別在於核心理念不同。圍堵是不允許病例出現,中國在疫情早期就是這種辦法;另一策略是緩疫,允許病例出現,但要確保醫療系統不受衝擊而造成擠兌,尤其要保證重症和住院患者能夠獲得醫療資源。

內地專家的結論是:隨着疫情發展,是採取圍堵還是緩疫策略,或是兩者結合,其實很難嚴格區分界定。中國現在是採取「動態清零」總方針,就是無法避免病例出現、無法做到「零感染」,但在沒有病例的時候,要保持高度警惕[2]。

按內地專家之言,採取圍堵還是緩疫,其實沒有絕對標準;仍是那句老話,只能因時因地制宜。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之後,有意見要求全民強檢、「安心出行」實名登記、仿效上海模式的「2+4+24」方法「精準防疫」,主要都是效法內地的措施。但是,內地能做的,香港不一定能。

內地能做的 香港未必能
以全民檢測為例,2020年9月政府推行全民自願檢測,內地派出醫護人員來港支援,結果花了5.3億元,卻只有不足200萬人參與,僅「直接和間接識別」42宗確診個案,成本高效益低,坊間更有不少諸如「藉檢測收集港人基因資料」等流言。參與的人太少,跟「全民檢測」的標準相距太遠,作用不大。

自願檢測結果不如理想,現在不少呼聲要求「全民強檢」。如果真要強檢,政府可能要立法、要訂立罰則(不接受強檢者會收告票),要有一批執法人員「嚴正執法」,也要有上訴機制(處理申請豁免等特殊情況)……諸如此類,行政成本將會極高,其中還要考慮「社會成本」——可能會有強烈抵制或反對行動,政府到時如何處理?

至於安心出行實名登記和「上海模式」,都要有強力的行政體系,以及民眾高度配合,方能成事。上海模式特點是快,特別是「快速精準的流調(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當地常備的流調隊員達3000多人,可在兩小時內到達現場,4小時完成核心的流行病學信息調查,24小時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場所、居住場所、行動軌跡,以及家庭成員、相關人員情況等。

流調過程中,疫控部門與公安、通信、民政、大數據中心及交通部門等單位合作,通過數據捕捉與追蹤提升流調質量[3]。很明顯,流調工作能如此精準高效,跟內地實名登記制加上各種追蹤功能,並有中央大數據中心即時分析各涉及疫症個案人士的行蹤有關。這一連串配套措施,特區政府能否仿效?有沒有條件去做?

3.jpg

港應先「谷針」 再思其他方法
好的方法,誰會抗拒?問題在每個地方條件不同,特區政府的執行力弱,民眾多不願聽政府指揮,甚至有抗拒情緒,內地一套很多時候想學也學不來!

新冠疫情至今,香港抗疫工作受到各方批評,但本地醫療體系可保住「安然無恙」、新冠疫症死亡率偏低,在第五波疫情爆發前我們更有近3個月錄得零本地確診,這些表現都並不差。香港現在可做的,是要用盡方法提高疫苗注射率,先做好最基本的防禦措施,然後才考慮推行其他方法。

內地一直守得嚴,但冬奧之後也有望放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去年12月11日在《環球時報》年會上表示,2022年內地防控疫情的政策可能會有變化,「可能會採取一些相對寬鬆的政策或者措施,人們在交通、旅遊等方面可能會方便一些」[4]。第五波疫情染疫個案大增,令香港人心惶惶;然而歸納各方專家的研判,目前疫情發展並非進一步惡化,相反他們都預計曙光就在眼前。

過去幾天香港到處出現在寒冷天氣中等候強檢的長長人龍,市民遵守法規,但帶頭抗疫的行政長官卻沒有以身作則嚴守政府訂下的標準,沒有在記者會上戴口罩!自覺守法,行政長官不應用任何理由讓自己可凌駕法規之上。其身不正,其令怎行?

註:

bit.ly/3rzZMDY
bit.ly/3ovbFsN
bit.ly/3HPusqx
bit.ly/35QYkEx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或許有人擔心檢討報告最後會作出問責,要求負責處理疫情的一些高官「人頭落地」。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所言,相關檢討工作並不針對任何官員,只是要更好準備和應對下個疾病大流行的來臨,畢竟香港在這次疫情病歿已有逾1.3萬人。當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過去三年抗疫工作逐個環節檢視,切實汲取經驗,將有助日後安渡另一個危機。

    戴慶成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