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瑜:談論學童自殺問題之前,請先把童年還給孩子

2022-06-15
文瑜
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15 at 10.35.33 AM.jpeg

香港疫情反覆,無法保障穩定的面授課堂,令原本就嚴峻的學童自殺問題雪上加霜。四月份面授恢復后,學童自殺潮再現,僅四、五兩月就有共計11名學童輕生,創三年來新高。香港政府對預防學童自殺一向高度重視,過去幾年,曾投入資源推行「好心情計劃」、「青年生命教育資助計劃」等,教育局亦推出内容詳盡的學校資源手冊。2016年,政府牽頭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撰寫《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提出了包括「一校一社工」「加强生命教育」「改善家課内容」等十多條具體建議,並於2017年成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專門跟進自殺問題。以香港完善的社會支援網絡及的專業的執行能力,相信要做好這些工作並非難事。

衆所周知,導致自殺的因素非常複雜,通常觸發自殺行爲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真正導致行爲發生的則是冰山底部日積月纍的心理問題。行政的鑰匙是否能夠打開心靈的鎖?五月中,兩名聖保祿女生因情感困擾由高處一躍而下,似乎在告訴我們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据報導,事發前,家長就已經發現問題,並由學校社工跟進和干預,但仍然無助阻止悲劇的發生。

爲甚麽在積極干預下悲劇還是會接二連三發生呢?最近的經歷令我有小小感悟。前幾天,就讀初小的女兒在樓下公園玩耍,結識了住同樓的新朋友。這位小女孩是個社交達人,但在偌大的公園裏,也只能找到我女兒一個玩伴。第二天下午,女孩按我家門鐘,外面雨大,她邀請我們去她家所在的樓層玩耍。她說她在這層有很多朋友,邊走邊指着一扇扇緊鎖的大門給我們看。她試着按門鐘,想叫多幾個朋友仔玩,但是鈴聲剛響,就聽朋友母親隔著門喊:「今日我哋唔得閑!」吃了幾次閉門羹后,小女孩心灰意冷。這時,她家隔壁的門開了,走出一位中年女人,接着房間裏傳來男孩的哀求聲:「媽咪,卑我玩一陣好唔好啊,就一陣咋。」女人咣一聲反鎖大門,決然説道:「唔可以。」

這大概就是今日香港學童處境的縮影了吧。我居住的社區,每天清晨成百上千的學生浩浩蕩蕩出發上學,但下午放學後在公園裏玩耍的孩子屈指可數。儘管現在只上半天課,但大部分孩子都被關在家中或者補習社裏,疫情令這種情況更進一步惡化。

童年,本應該與同伴一起沐浴陽光,在戶外盡情奔跑、玩耍,鍛煉肌肉、發展社交,在大自然中培養審美、滋養心靈。心理學的研究,早已發現了童年對人一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童年就像根,它奮力吸收營養,讓心靈的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然而,當我們的孩子被關在室内,而且是香港這種極其逼仄的室内環境,疲於應對無趣的書本知識,無法感知現實生活的美,他們的童年就像是被偷走了一樣。失卻了童年的生命,注定是脆弱的,所以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孩子厭學、厭世。這種情緒並不是幾次正向講座就可以扭轉的,這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自殺是孩子用生命對世界、對社會、對家庭發出的最後控訴,我們成年人必須覺醒,將童年還給孩子,讓他們有肥沃的土壤發展自己獨特的生命。

六月是考試月,女兒學校亦迎來身心健康月,她帶回學校派發的種子和觀察種子生根發芽的工作紙,大概是希望他們從中體會生命成長的力量吧。諷刺的是,這些小小的觀察者們,又是否擁有能讓身心茁壯成長的沃土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