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琪:痛心學生輕生 宜汲取教訓重啟學制改革

2021-11-24
陳凱琪
教育工作者
 
AAA

 shutterstock_1123648307.jpg
開學至今兩個多月,接連有多名學生輕生,令人扼腕痛心。此情此景,筆者似曾相識。五年前,本港同樣出現多宗學生自殺個案,在社會擊起千重浪,政府當時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花了一年撰寫報告。可惜政府的後續工作似乎成效不彰,如今歷史彷佛正在重演。本港教育制度一直公認是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惟教育局今年推出的核心科優化方案遭學界垢病,錯失改革契機。政府宜正視問題根源,回歸專業領航,重啟學制及課程改革,刻不容緩。

世紀疫情肆虐多時,本港社會因疫情陷入愁雲慘霧,校園生活曾一度完全停擺,學校要追趕滯後多時的學習進度,而新學年全港學生仍只能上半天面授課,學生潛藏多時的情緒問題往往未能及時被發現和紓解。香港青年協會最新調查發現,近半受訪學生的壓力指數屬高水平,主要擔憂學業成績未如理想;52%更出現抑鬱表徵。

2016年政府因應社會關注多宗學生自殺,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 下稱「委員會」),雲集專家撰寫最終報告,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在校園加強守門人培訓及生命教育等。委員會指自殺成因非常複雜,不能歸咎任何單一原因,也未有證據顯示自殺個案與教育制度直接有關。不過報告同時提出當局須檢視教育制度相關部分。委員會主席、港大學者葉兆輝也公開指學生自殺涉系統性問題,本地操練及升學主導的教育制度間接影響學童精神健康,促政府檢討學制及課程。

當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委派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統籌跨局/部門工作小組跟進報告建議,教育局就此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當局稱檢討目的是「令學習更為實用、有趣和更能啓發思考,並避免過量的學習壓力」,其報告提出「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加快檢視四個核心科課程。
五年下來,多個委員會及小組撰寫了多份報告之後,教局的核心科優化方案終於今年初出爐,卻遭學界詬病。當中通識科成為輿論焦點,評級準則改為只有合格與不合格,現實層面上無疑減輕了此科的應試壓力,但專責小組有成員明言,有能力的學生就可因此多修一科。這實在令筆者哭笑不得,如些一來,豈非只是將核心科的學習壓力轉移至選修科?這亦說明,當學制和太着重競爭的風氣沒有根本性改變,當局何以認為會有更多學生利用釋放的學時發展個人興趣,而非改為修讀第三個選修科?
另外,是次中文科的修訂着重範文教學,中學校長會擔心,會回到背誦和操練的舊路,而取消口試也變相令課程更偏重讀寫教學,恐變單一及沉悶;當局雖稱新方案釋放的課時可高達250小時,但校長會指實際上難以執行,也擔心影響學習成效。
綜觀整個所謂優化方案,筆者看不見教育局希望啟發學生思考、避免過量學習壓力的「初心」如何得以實踐。五年光陰,就這樣白白浪費。面對近日學生自殺個案湧現,教育局一味強調守門人培訓,希望師生及家長及早識別和協助高風險學生。筆者認為,這些把關措施固然重要,但當局應多管齊下並追本溯源,解決教育制度最根本的流弊,在課程上真正為師生拆牆鬆綁。要踏出這一步,當局首先須信任本港教育界的專業和經驗,交由各科目委員會檢視相關學術研究和數據,充份諮詢學界並反覆修訂,才有望成就有意義的改革方案。
學生自殺慘劇,一宗也嫌多。改革學制,意義深遠而工程浩大,惟望政府一切以學生福祉為本,給香港教育界和莘莘學子一個重生的機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