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麥兜回憶錄

2022-08-26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26 at 11.59.05 AM (1).jpeg


作者:龐藝
最近,與朋友到維多利亞海旁散步,看見前方的星光大道重開,走近就望見一座新的銅亮色雕像,一眾「大朋友」和嬉戲的小孩簇擁簇着它打卡。石板上的銅像不是李小龍,也不是梅艷芳,而是一個為人熟悉的卡通角色——麥兜。它坐在石板上,圓潤可愛的面容、鼻孔朝天、臉露笑容指向遠方,彷彿是在向我們傳遞一種「無憂」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圖片一.jpeg

(星光大道下,麥兜銅像。)

謝立文及麥家碧於1980年孕育了麥兜,它是地道的香港原創卡通人物。初次於明報《兒童週刊》登場,2001年開始出版漫畫書,後期更跳出書本,跨界至推出動畫片及電影,甚至搖身一變成為宣傳及教育短片的主角,毫不誇張地說,它是香港動漫文化的代言人。麥兜系列的故事,揉合溫情和幽默兩種風格,內容多體現濃厚的本地意識,「蠢、憨居居、心慌慌」卻又天真善良,這種的形象設定為角色深度注入靈魂,廣受各年齡層的港人喜愛。麥兜是香港具標誌性的動畫角色,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是城市文化的符號,甚至可以說是新世紀香港精神之載體。

麥兜系列的動畫,內容簡單但溫暖,「無厘頭」卻又寫實,苦樂參半,讓人笑中帶淚。麥兜、麥太的角色形象折射了香港草根階層及單親家庭的生活狀況,以二人為主角的短片多講親情,紀錄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打鬧,不禁讓人回想起過去簡單樸實的生活樂趣,溫馨又可愛,同時亦融入社會面貌,具教育意義。

圖片二.jpeg

(麥兜就「失敗乃成功之母」一句提出疑問,與麥太討論「成功」的親戚關係。)

如在《麥太扭花臣》中的一集,麥太與兒子分享格言——「失敗乃成功之母」,結果被兒子帶偏,被問到「成功」的親戚關係圖,愈講愈複雜,愈繞愈遠,令麥太最後哭笑不得。一段簡單動畫片內容,讓人捧腹大笑,觀眾會覺得麥兜天真,體現出小朋友富想像力、具創意的特質。當大家再深入去思考時,短片蘊含着諷刺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味道,麥兜藉着一句簡單的格言,提出若干問題,雖然問題與格言沒有直接關係,麥太仍逐一作答,不會要求兒子死記硬背而不加思考。

圖片三.jpeg

(春天花花幼稚園一眾小朋友正在排練。)

另外,每當提到麥兜,相信不少人會想起他所就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以及一班小朋友唱校歌的畫面,耳邊響起一句:「鵝悶是快落的好耳痛」(原句: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而校歌中的第二段歌詞:「我們是未來主人翁,我們是社會的棟樑」,這一句對於小朋友而言有何意義?未來主人翁和社會棟樑有甚麼直接關係嗎? 如果有,這會是甚麼?

圖片四.jpeg

(麥兜長大後想成「OL」(Office lady),一旁同學告訴他,做OL要先閹了自己,麥兜大驚。)

在春田花花系列中,就有以《社會棟樑》為題的一則動畫,一群幼稚園生坐在課室,老師正在教小朋友們,有關未來社會棟樑的職業如doctor、lawyer、CEO等。在問到某幾位同學,長大想成為怎樣的社會棟樑時,小朋友童言童語,純真地回答道:要做咖啡師、鳳爪去骨師,與老師舉例的「專業人士」扯不上太大關係。直到之後的片段,麥兜與他的同學們各自穿上有關「社會棟樑」的服裝,有人扮法官、博士、醫生、芭蕾舞家等,麥兜就扮了「OL」(Office Lady),原因居然是上班不用穿褲子。這段故事以小孩間童真的對話,反襯着虛偽社會現實的一面,觀眾在不同年齡階段觀看,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小時候覺得滑稽好笑,長大就覺得麥兜心思單純,在他身上總會發現無限可能。

麥兜系列故事之所以受歡迎,不全因為是他的敘事風格獨特,而是故事傳遞出「麥兜精神」,這是成人世界中的童話,資質平平,單純樂觀,理想高遠,並且也是草根階層的生活寫照。有人曾說:不瞭解香港,就不理解麥兜。縱觀麥兜系列的故事,可以發現麥兜是一個「人細心大」的豬,即使竭盡全力,其經歷失敗的次數遠比成功要多,這也不正是不平凡的香港市民過着的平凡生活的現實寫照,在生活上總會遇到一些阻滯,樂觀和努力就是我們邁向成功最大的本錢,未來終究是光明的。

從麥兜身上,我們能看見自己。麥兜逆境自強,接受不如意的事,忠於自我,努力拼搏,雖然要面對生活上種種壓力,但不會放棄爭取自己的幸福與信念,這何嘗又不是每一位香港人的現況呢?麥兜教懂我們的人生課堂,就是毋忘赤子之心、敢於夢想、勤儉質樸、不輕易放棄。警醒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相認,抹去時間的分界,融合過去與現在。

麥兜故事,有賴兩位作者全心全意地創作,將土生土長的城市元素融入作品。動畫片及電影裡含有趣的廣東話台詞、動畫背景設計、故事脈絡,無不一一展現香港的美麗,勾勒着歷史時間線和社會的變遷。為香港人帶來無窮歡樂,牽起本地情懷,紀錄香港一切的回憶和生活中的美好,傳遞着真摯又溫情的社會文化。

一隻豬仔的魅力,實在不容小覷。

(作者提供圖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