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得人才 得天下

2022-08-29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65612611.jpg

《施政報告》諮詢開始,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提出要吸引人才來港,他在一個科創峰會上致辭時說,要「着力發展香港的創新和科技事業」,「把握時機吸引全球頂尖人才」。

論吸引人才,香港表現其實並不差,國際排名更在前列。

據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2021年「世界人才排名」(World Talent Ranking),香港排第11(全榜有64個國家或地區),比上一年升3位,且超越新加坡──該國排第12,上一年排第9。IMD的報告指,排名顯示香港成為了亞洲吸引人才最具競爭力的地區。

港培育本地人才見成績 「留人」能力跌
IMD的人才排名榜取決於3項因素。一是「投資與發展人才」(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指為培育本土人力資本所投入的資源),香港由2020年第23位,上升至2021年第14位。這項因素之中,香港公共教育開支佔了GDP(本地生產總值)約3.8%,排名全球第46。IMD特別指出這點,是想說明香港投入人力資本開支表現不俗,保持了本地發展人才的競爭力。

第2項因素是「吸引與留住人才」(appeal,主要指一個城市吸引外來人才及避免本地人才庫流失專才的能力)。香港在這項因素的排名下跌,由2020年第18位,下跌至去年的第26位。其中生活成本是「人才排名」榜64個國家或地區之中最高的五位之一,IMD認為這會減低人才來港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吸引與留住人才」因素中的排名連續下跌,2018年排第14,2019和2020年排第18,2021年再跌至第26位!

第3項是「人才準備度」(readiness,指一個城市人才所具備的技能/能力質素)。香港表現最佳,排名第1(對上一年第2),其中金融技巧和科研的大學畢業生都位居世界前列。香港在「人才準備度」因素中排名一直上升,2018年排第9,2019年排第4,2020排第2,2021年第1。

IMD的報告指,相比排名榜前列的歐洲國家(歐洲區域中,排第1的是瑞士,第2瑞典,第3盧森堡,第4挪威,第5丹麥),香港必須改善人才發展及留住人才的環境,其中生活成本高,是最難吸引外來人才及留住本地人才的因素。報告認為,政府應向外來人才提供房屋津貼。

自2019年開始,香港因社會騷亂及中美對峙而成磨心,香港在多項國際排名表現都大跌,但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表現不但毫不遜色,且整體排名節節向上,這到底說明了什麼?

吸引人才其實有兩大範疇,一是投資本地人才,並且營造良好的營商、工作和生活環境,令本地人才留下,服務香港,避免令他們流失去其他國家。其次是吸引外來人才,主要是補充本地的不足,例如早前引入非本地訓練的醫生,或頂尖科研人才,協助推動某些高精科研或開發某些新項目。香港評級居於前列,主要是投資在本地人才方面取得成績,而非吸引外來人才上佔優。

shutterstock_659823580.jpg

聚財聚人 乃美國號令天下主要基礎
當今世界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人才成為了決定各國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美國現在的超強地位,至今不外「兩聚」。一是聚財──美元霸權,全球資金都要流向美國。二是聚人──美國至今仍是吸引世界頂尖人才的地方,一流的大學吸引了全世界精英學子、研究人員;一流的企業則招徠了頂尖商業、管理、財務專才。可以說,「兩聚」是至今為止美國仍然能橫行霸道、號令天下的主要基礎。

中美對峙,要鬥的其中一個主要領域,就是人才競爭。內地學者王輝耀寫了《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一書,重點研究了美、英、法、德、加拿大、澳洲、俄羅斯7個傳統大國,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愛爾蘭、台灣和香港7個新興發達國家/地區,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4個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他的結論是:大國崛起必須完善國家的整體人才戰略,建立能夠在海內外吸引、使用、挽留住世界頂尖人才的環境和制度。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內地送出了140萬留學生,但只有不到三成人回國,在美國的博士生畢業後90%留在美國,中國成為了「人才輸出國」!為了扭轉劣勢,中國內地從2000年開始積極大規模從外招攬人才,尤其着力鼓勵海外學成的內地學生回國發展;2008年底開始實施的「千人計劃」(正式名稱是「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就是為了在人才競爭方面追上美國的一項大膽嘗試。

美國知道「事態嚴重」,2018年起聯邦調查局制定了監視、管制、防止技術流出等政策,阻截這些精英人才到中國,多名華裔學者被列為調查重點,甚至被拘押調查。事實上,「千人計劃」是中美博弈的其中一個戰場,其重要性絕不下於貿易戰、金融戰。爭奪人才如果不是刺中了美國「要害」,華府怎會如此緊張?

中國後來把「千人計劃」降溫,有關資訊在內地網絡「失蹤」,相信是為了避免華裔學者受到滋擾。但是,一場人才爭奪戰仍將繼續,不會就此停止,因為大家都知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中國爭人才的決心是不會停止的。

中國內地以往是人才輸出國,但近10多年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國家富起來,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已具備條件,提供優厚待遇爭奪人才;加上當地可提供大量工作及創業機會,令人才外流的現象逆轉。過去對內地專才吸引力頗高的城市如香港,要吸引內地人才來港已不容易。數字顯示,在2018年每10名往海外讀書的內地留學生,約有八成會回國發展;而2000年初,這個比例只得15%左右(參考立法會《研究簡報2019至2020年第二期:全球爭奪人才》,2020年6月)。

shutterstock_1334391230.jpg

港吸引外來人才計劃表現不出色
香港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吸引人才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對象為非內地人才和專業人士);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吸引內地人才和專業人士);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對象為海外及內地高技術人才或優才,每年配額1000個);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海外及內地科技人才)。

然而多項計劃之中,不設配額的一般就業政策申請並獲批准人數,雖然從2010年的26,881宗增至2019年的41,289 宗,但他們留下來的意欲不高。審計處提供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根據一般就業政策來港居住的人數為71,986,但其中僅得1525人(約2%)留港7年或以上,顯示香港「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偏低!

2003年推出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亦不設配額,但循此計劃來港的內地人才留港意願同樣不高,入境處在2003至2012年共批准了57126宗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申請,只有7033人在2010至2019年期間取得居留權,即只有約12%在香港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同樣,2006年7月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希望每年吸引1000名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但數字顯示,政府每年批准的申請僅數百宗,均低於1000個配額的水平。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是在2018年5月公布,以先導形式推行為期3年,計劃首個年度最多輸入1000人。但至2019年9月底,創新科技署只接獲291宗申請,批出86個相關的工作簽證(以上數字參考立法會文件)。

港府應加強本地培訓人才 減依賴外地輸入
香港回歸前也出現過一股移民潮,當時政府稱之為”brain drain”,即人才流失;應對之策是令港人「放心」留在香港,盡量減輕他們對「前途不明朗」的擔憂。現在的情况跟當年類近,不少人是因為不滿政治環境,或認為發展機會不多而離開。政府應該盡可能改善,希望可減少人才外流現象。

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計劃表現並不出色,內地人才來港的意欲亦會逐漸下降。政府應該做的,是持續投資加強本地培訓人才計劃,增強本地人才庫,就可減少依賴從外地輸入。

到最後,香港其實要輸入哪些人才?如果是科研人員,現在本地大學不缺,我們還需要哪一類?是否要配合國家發展需要?要「吸引人才」,特首應先解答以上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我一直支持開放所有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的人,都可以在香港打工,這不是步伐太快,而是已經太慢了,相比內地的一線城市而言,我們已經慢了幾十年。

    吳桐山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