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主動出擊招攬人才 助力創科發展

2022-10-20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shutterstock_1091189819.jpg

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新鮮出爐,筆者認為報告非常實在,清晰地反映出李家超「結果為目標」的做事風格。與上屆特區政府截然不同的是,特首在多項政策建議中,都敢於制定「關鍵成效指標」(KPI),並且責成相關司局長為各項目標擔大樑。

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筆者認為上屆政府的規劃非常投入,從《2017年施政報告》可見一斑;上屆政府的創科政策提出「4大領域,8大方向」發展規劃,並於5年合共投資了1,500億元推動,但事與願違,因過去暴力事件、新冠疫情等原因,令社會動盪不穩,原定創科政策未能依規劃落實。

5大任務 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因此,筆者早前於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曾建議特首檢視上屆政府的創科政策建議,重新大展拳腳,重點出擊「追落後」,《2022年施政報告》所制定的創技政策,顯然有考慮到這一點,而且目標定得更高。

特區政府銳意加快「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以配合大灣區發展。就此,政府將會積極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初創企業、吸引創科人才、創科實習計劃、推進再工業化。筆者認為,這5大任務都很關鍵,《施政報告》中都提出一些非常具體的方案,包括新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100個科研團隊,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產品化;促進「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大力資助在港設立的智能生產綫,並在5年之內累計將其增至超過130條;設立「工業專員」,專責制定「再工業化」政策;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包括全力落實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的建造工程等。

這些計劃都很紥實,附帶明確的目標,然而要想達標,人才非常重要,特首亦清楚知道,因此《施政報告》在人才政策方面落墨不少。

shutterstock_1682713573.jpg

優化現有措施 便利人才來港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優化現有人才計劃的措施,令香港更方便國際及內地科技人才來港,例如: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把計劃中需要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撤銷,並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以及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向「研究人才庫」計劃下聘用的研發人才,增加約10%資助,並為博士後科研人才提供額外的生活津貼;為科技人才增加住宿支援,包括在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在科學園附近建造多一座「創新斗室」等。

除提供額外資源予現有人才政策外,《施政報告》更提出多項主動及進取的吸納人才方案。特區政府計劃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專責制定並統籌招攬內地及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以及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而創科人才是其重點服務對象之一。

另外,政府將會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人才,積極游說他們來港發展;事實上,透過這些安排,政府變相充當「獵頭公司」,主動出擊,積極為香港引入人才。

高端人才通行證 促深港學術交流

更值得一提的是,《施政報告》解決了一個困惑大學學界多時的問題:現時一些短期訪問的學者,因簽證問題難以深港「兩邊走」,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令這些人才可以自由出入,此舉打通兩地學術交流通道,為兩地科研發展創造條件。

另外,政府亦將會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由財政司司長帶領,專責向內地和海外的重點企業,提供特別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以引其來港。這些企業來港除了可以推動香港的GDP外,同時也可以創造就業,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2022年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創新及科技的新措施,招商引資引才,有助強化香港競爭力,並鞏固香港國際科技中心的地位。在「後疫情」香港社會和經濟急需盡快復甦,所以未來一年香港官、產、學、研各界必須緊密協作,有效落實《2022年施政報告》的創科政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