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有情:紓緩病危兒童及家長的需要

2023-02-15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2-15 at 16.00.04 (1).jpeg

作者 :2023年人道獎得主陳昌煒醫生

生離死別,對小朋友和家長來說,並非想像中遙遠。我遇過至少10宗嬰兒猝死症個案,往往睡覺時突然停止呼吸,我急救了成個鐘,仍然救唔返。父母那種嚎哭聲,震動整個急症室,每一次我都感受到他們的哀痛,知道他們一定會有很多疑問:我的小朋友因何離世?是否自己做錯了甚麼?但我的工作在宣佈病人死亡一刻已完結,做完就離開急症室返病房,沒有機會處理父母的哀傷或解答疑問。我開始反思,醫生的職責是否僅止於此?紓緩治療服務正正是填補這些缺口,支援與陪伴這些家庭度過痛苦的時刻。

WhatsApp Image 2023-02-15 at 14.04.19.jpeg

在我工作的醫院中,有100至200個醫療複雜的病童,大多患上危重病。這些病童需要長期臥床、24小時照顧,亦會經常抽筋、肺炎等等。每次有事就去急症病房,肺炎就要插喉,過唔到呢關就過身。部份小朋友從出生到離世未曾離開醫院,他們的世界只有病床上一片白色的天花板。我發現很少人會顧及這些病童和其家人的需要。我們作為醫護可以做多一點,例如鼓勵家屬與小朋友多點互動,甚至趁他在世時替他達成一些願望,好好道別,減少遺憾。這也是紓緩治療的重要元素。

香港一直欠缺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直至2015年有兒童紓緩服務專家來港,與一眾兒科同事分享經驗。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兒科醫生和護士,我們一起成立了「香港兒童紓緩學會」,在工餘時間提供兒童紓緩治療服務,一步步建立及推動,嘗試為病童及家人做多一點。

WhatsApp Image 2023-02-15 at 14.04.18.jpeg

時常有人問我,做兒童紓緩治療經常會接觸到好多生死,會否影響自己的情緒或工作?佢個病係咪都會差、跟住死,會唔會覺得自己無咩幫到佢?我當然會有無力感,但當家屬要為小朋友做重要決定時,總會第一時間想起我們。當他們好困難好脆弱,即使我們未必有實質的建議,佢會想同我哋傾,這份信任令我很感恩。在傾訴的過程,父母都可慢慢透露自己的想法,亦是一個治癒心靈的過程。

我哋做醫生,成日會講一句說話:To cure sometimes, to treat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意思是我們要去治療、常常記住幫助病人,但最重要的是畀到佢安慰和陪伴。而這個陪伴,不止是病童,更要陪伴他們的家人。作為醫生,我哋無能力拯救或者醫治晒所有病人,但係憑住我哋嘅同理心同埋愛,去關心我哋嘅病人同埋家屬,令佢哋有意志同力量面對逆境。

每一個家長面對自己小朋友過身,個心好難平靜。小朋友彌留之際,醫護已經無辦法再提供治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家人和病人,協助他們慢慢度過這個最艱難的時刻。

我好記得,有個小朋友我睇咗好多年,佢就快過身前留彌咗兩日,對家人已無反應。我有時會去到床邊,拖一拖他的手。媽媽有一次對我說:「陳醫生,你見唔見到,你一拖我兒子的手,他的心跳都會突然間加速了」。我很感動,我諗就係呢種陪伴,令到屋企人都覺得嗰種關心對佢哋嚟講係一種好大嘅支持。

無論生命長短,都要尊重每一個生命,與此同時亦要尊重每個家屬的選擇。

 

毋忘愛
慈善機構檔案號碼91/14870
九龍灣臨興街21號美羅中心二期11樓21室
Tel: 3488 4933
WhatsApp: 9175 1433
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現時因移民而呈現的遺老現象,可能在整體老年人口照顧上,衹屬一個不太明顯的數目,但大家需要知道,我輩年青時因生活壓力大,已流行「衹結婚,不生育」的潮流,現今已日漸老了,有誰來照顧他們呢?事實上,本港居住面積狹小,年輕人結婚後遷出老家,另組家庭,忙於照顧其子女,「盡孝」之事已不再,筆者認為社會該有責,為仍生存而失去自理自顧的弱殘老者,可感受有其「自宰」的能力、人間有温暖,而不是任由擺佈的廢物般鬱鬱而逝

    服務有情  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