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濼生:如何理解民調

2017-03-23
何濼生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AAA

 polla.jpg

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日前在一場公開辯論中說,自己「信任港人」,若遭香港主流意見反對則她將辭職。 這番言辭令坊間震驚。 

事後林鄭澄清說,她所指的香港主流意見並非民調支持率。 她本意是,若有朝一日民眾的反對令其無法履行作為特首的憲法職責時,她會選擇辭職。 

眼下香港眾多黨派紛紛推出各種民意調查,這時我們應當要問的是:這些民調作用何在? 政策制定者是否應當完全遵循民調行事? 民調能否告知我們何為好政策,誰是更優秀特首,何為施政重點? 

作為一名政策分析者,我認為民調的確非常重要,但其功效僅限於解讀民眾所思所慮。 民調無法告訴政府應如何回應民眾需求、滿足民眾願望、緩解民眾擔憂。 因此,假設我們面臨四種政策選項,得到最多民意支持的未必就是最佳選項。 近期的英國脫歐事件就是極好例證。 針對是否脫離歐盟進行民調無可厚非,因為這可以收集民眾在該議題上的憂慮、擔心等資訊。 接下來政府應當做的則是設法尋求能夠解決這些憂慮擔心的最佳措施。 政策制定是一項複雜工作,需要對資料和資訊進行冷靜嚴謹的分析。 而民意調查則相對單純,它反映的是民眾情緒、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社會圈子,以及每個記者所接觸到的真實或不真實的資訊。 因此,那些得到最多選票的候選人只能說擁有最廣泛的民眾支持,不代表他或她一定能勝任特首工作。 同樣道理,一項擁有廣泛民眾支持的政策不一定是最佳政策選項。 

民意調查大致等同於公司所做的旨在瞭解客戶需求的市場調查。 在瞭解這些需求之後,公司設計人員和工程師才能開始設計、試驗產品,並將產品拿到市場上做測試。 市場調查本身並不能教你如何設計一款產品。 同樣地,民意調查的功能也僅限於説明政策制定者瞭解政策優先項及民眾的首要關切,把政策制定全盤委託給民意調查實為瀆職之舉。 

事實上,領導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集思廣益,這項任務在民眾反對他(她)時尤為必要。 在那些遭到民眾反對的領導者中,有些人的確無法勝任,而有些人則是遭民眾誤解。 這時,領導者需重新審視自身政策,若政策並無失誤,領導者及其團隊也仍應向公眾進行解釋,以贏得民眾支持。 

政治領袖的一個必備特質就是為了公眾利益勇於做出艱難、甚至不受歡迎的決定。 那麼他或她如何知道某項政策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這需要判斷力,而準確的判斷力應基於對資訊的把握和理解。 為何一項不受歡迎的政策仍可能維護公眾利益?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得到眼前的短期利益。 而一心為公的政治領袖必須看得比普通人更遠,必須擁有足夠的慈悲心去關懷少數群體利益,這些人的利益往往遭只迎合多數人的民粹主義政府的漠視。 一位優秀的政治領袖應當時刻準備好挺身而出、勇於直言,而不是迎合公眾。 

不幸的是,那些拒絕迎合公眾的優秀領袖很可能無法贏得選舉,而這正是選舉民主制的陷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舉就好比民調,它映射的通常是情緒、偏見以及選民的短期利益和個人關切,而不是對一個社會長期利益和需求的理解。 在香港邁向更高民主水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瞭解選舉和民調的種種局限。 

香港將於不到一周時間內迎來新一任特首。 讓我們銘記,民調的確可以反映選民關切,理應得到重視。 但是,民調無法告訴我們如何回應關切,抑或誰是最合格特首。 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們在投票時應著眼於香港的長期福祉。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翻譯自China Daily香港版,原文:Polls show what people want — not what they need 

(行政長官候選人還包括曾俊華、胡國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