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楠:中國為北極發展增添新動力新機遇

2018-02-14
陳子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AAA

NOrth.jpg

1月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首次全方位闡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基本立場、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在當前北極地區政治經濟價值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明確定位,擘畫前景,可謂恰逢其時。

白皮書界定“中國角色”。一方面,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北極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中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中國將致力於成為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另一方面,中國並非地理上的北極國家,在北極開展活動需要尊重北極國家和其他域外國家在北極的正當權益,尊重北極土著人的文化和傳統。正如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中國不會介入完全屬於北極國家之間或該區域內部的事務,而將在北極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上積極發揮建設作用,扮演好“近北極國家”角色,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白皮書提出“中國目標”。中國在北極的政策目標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北極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北極領域的生動再現。中國希望在北極地區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妥善處理當前北極發展所面臨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治理需求上升與治理機制滯後、北極國家主導與域外國家參與等主要問題,實現北極地區的永續發展。此外,開誠佈公地表明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也可以讓北極域內外國家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在北極的政策目標和舉措,起到增信釋疑、凝心聚力之效,擴大中國在北極的“朋友圈”。

白皮書闡明“中國政策”。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最早可追溯到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對北極事務參與邁出實質性步伐。近年來,中國多層面、寬領域參與北極發展,在科研、能源、環保、治理等諸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白皮書明確表示,今後中國在北極的活動將涉及科學研究、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治理合作以及維護北極和平穩定五個方面。這一表述說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是有重點和有限度的。特別是限於當前北極客觀自然環境和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程度,現階段中國將聚焦於科研、保護與合作三個方面內容。從另一個方面講,這也為中國機構和企業參與北極活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白皮書多次提及願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這既是“一帶一路”倡議向北極地區拓展,破解當前製約北極航道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港口、物流、通信、導航等基礎設施瓶頸的中國方案,又是中國深化與北極域內外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非國家實體等眾多利益攸關方合作,發展共同利益,實現普惠共贏主張的務實之舉。

白皮書展現“中國治理主張”。白皮書指出,當前北極治理的現狀是沒有統一適用的單一國際條約,主要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範。白皮書聲明中國將《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視為現行北極國際治理體系的核心。這是中國通過全球、區域、多邊和雙邊機制參與北極治理,維護自身在北冰洋公海、國際海底區域和特定區域進行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資源勘探與開發等自由或權利,構建和維護公正、合理、有序的北極治理體系的法律依據和現實依據。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權利不是哪些國家或國際組織賦予的,而是依據國際法和國際條約的應然和必然。同時,中國也將依法和科學地管理本國機構在北極的活動,為涉北極事務管理設置高標準和嚴要求。

白皮書發表後受到外媒廣泛關注,主流聲音認為白皮書體現了中國開展北極合作的真誠和包容態度,也有少數輿論對中國參與北極開發心存疑慮,擔心中方強化北極軍事部署,藉由“冰上絲綢之路”緩步控制北極等。這種負面論調可能是源於對中國的北極政策和活動缺乏了解,亦或是少數媒體固守“中國威脅論”不能自拔。其實,中國就北極政策發佈白皮書的重要目的就是闡明觀點、答疑解惑、擴大共識。白皮書中明確指出,中國將本著“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參與北極事務,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將顧及他國利益和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從實踐角度來看,中國有必要拓展北極活動,有權利參與北極事務,有能力助力北極開發,同時國際社會應對北極變化帶來的新威脅和新挑戰也離不開中國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給本地區帶來的不是阻力而是新動力,不是威脅而是新機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cn.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180212/26031.html)

延伸閱讀
  • 西方擔心,中國一旦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西方那套國際秩序就從國際舞台下架,西方主導世界的日子就得結束,西方能獲配的全球資源將會大幅減少。

    施永青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