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電競發展如雨後春筍

2018-08-17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shutterstock_747463858 (2).jpg

今時今日,很多人一直把電競與「打機」掛上等號,認為電競沒前途,並不時為電競選手掛上一個又一個負面標籤,例如:不務正業、沉迷打機、廢青、毒男等,但大家對於這項新興產業又有多少認識呢?

對比電競強國如日本、南韓和台灣,香港的電競發展僅位於起步階段。不過,自從由旅發局主辦的第一屆「香港電競音樂節」大收旺場,成功帶來超過1億5千萬元的全球宣傳效益,亦吸引超過七百四十萬人在網上觀看電競賽事,為香港帶來不少國際曝光,再加上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宣佈斥資1億元協助電競產業發展,以及有越來越多財團涉足如建立職業電競隊、透過在港上市籌集資金等,加速了電競概念在港萌芽,電競產業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關發展似乎已漸入普羅大眾的視線。

其他文章:

電競「逆境王」征亞運 為港爭取「沒有金牌的冠軍」

亞運電競港隊「冇錢冇獎牌」 楊全盛:業界自籌獎金鼓勵

內地電競行業幾瘋狂 直播平台砸1億搶美女主播

 

電競產業需要大量人才

發展電競業,並不是純粹「打機、打比賽、贏獎金」,而是需要配備整套產業鏈和生態系統,當中包括軟件、硬件,以及賽事平台,同時可為媒體、科技及電訊等行業帶來商機。至於人才需求方面,則涉及台前幕後眾多人力資源,在前線方面,電競需要選手、教練、經理人、數據分析師、直播評述員等配合及專業培訓;而幕後主要涵蓋導演、評論員、攝影師、策劃及製作人員等工作,包括從事舞台管理和設計、節目製作、多媒體動畫設計、直播、贊助、廣告、大數據分析等工序,過程繁複而極具獨特專業性,當中,電腦網絡系統丶串流技術人員等也有頗大需求。目前,電競比賽評術丶串流技術丶電競比賽籌備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電競比賽評述員必須對所評術的遊戲有相當認識。就此,政府應與業界及教育機構合辦多元化的電競文憑及學位課程,並以培育幕後人員為主,建立電競產業人才庫。

除了積極培育人才,發掘更多舉辦電競的場地同樣重要。事實上,截至今年3月,本地市場只有約四間電競場館。雖然政府建議向數碼港撥款5千萬元,務求將數碼港商場成為電競及數碼娛樂熱點,畢竟數碼港商場位置偏遠,改建後亦只能容納500多名觀眾,難以滿足大型賽事的需求。以2016年在亞博館舉行的《英雄聯盟》LMS夏季冠軍戰為例,現場便有超過3,000名觀眾觀賞賽事。

KAITAK.jpg

數碼港場地有限 應建專用場館

要舉辦大型電競賽事,其中一種方法是投資興建專屬場館。例如:內地的重慶忠縣,去年已完成了全國首座電競館,總面積與灣仔會展相若。佔地130萬平方呎,並可容納大批觀眾約7,000人;另更設有電競綜合孵化及培訓中心暨主播訓練中心,為長遠的電競發展奠下根基。

到目前為止,本地的大型場館如紅磡香港體育館、亞博館、灣仔會展、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等場地看來仍能滿足電競盛事的需求,但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業界和觀眾對電競場地所提供的觀賞體驗及設備要求將會不斷提高,現有的大型場地是否需要為此更新及重新規劃以滿足日後需求,確實值得深入探究和討論。事實上,較早前本港建築設計師何周禮建議在未來的啟德體育園建設項目內加入電競元素,如電競需大量又穩定的供電和網絡及大型屏幕,亦預留空間設虛擬實境活動室等。政府當局亦表示,啟德體育園將配有先進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以及視聽系統,場地設計具彈性,除傳統體育活動,亦可滿足其他大型活動要求。至於最終啟德體育園未來能否舉辦提供嶄新體驗的電競盛事,甚至劃分某個區域成立專屬電競場館,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