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成功人士要為下一代積德謀利

2018-09-03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lam1.jpg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擴大香港中部填海,使東大嶼都會計劃有2000公頃陸地面積的規模。筆者聽到的反應都是興奮無比,感到被「不做不錯」、「坐等陰乾」的沉悶氣氛長期籠罩的香港,終於也敢於有一個「夢想」,敢於有新願景。有不少人將其與當年建設新機場十項工程的「玫瑰園」計劃相比,認為此舉必將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希望、新動力。

不能只反對而無建設性意見

可是,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撰文,稱之為「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筆者感到奇怪了,林超英應該也是知書識禮之輩,不同意填海2000公頃,也「使唔使」用那麼誇張的語言,就如同那些街頭反對人士一般。筆者倒是希望他認真研究一下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再做商榷,這才是科學人的態度。事事不理三七二十一,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好什麼是都不作。尤其香港當下處於一個十字路口,經濟發展滯後,市民們看不到前景,既無夢想也無奮鬥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作為成功人士的,也不能只滿足於自己安享晚年,自己住大屋就算了,還要為我們的下一代積德謀利,積極的從正面多提可行之策,而不是別人提了構想,只是反對而無建設性意見。

林超英說團結香港基金計劃是「世紀大賭博」, 理據是什麼?他說了兩條:一則沒有需要,二則耗資巨大到香港政府負擔不起。筆者感到,他其實並沒有詳細看基金會的報告,他所抨擊的或者說是擔憂的,報告都有很詳細的解釋。筆者倒是擔心,這種貌似科學人其實不按科學辦事的言論,給政府的保守勢力抓住放大,影響到政府的決策。

事實是,這一屆政府在拓展土地問題上工作已經遠遠落後於實際需求,且不說香港「再起飛」乏力,即使是樓價則升至民怨沸騰的高位,不能再蹉跎歲月了!從速大規模填海,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抉擇,也是政府不可迴避的決策。

需著眼當下及未來十年

林超英的第一個論點是「沒需要」。他的支撐論據是,香港未來人口可能回落。他引用統計處的預估,2043年達到822萬高峰後開始下降,2066年會降回772萬水平,他分析772萬可能還不到,所以沒有必要大規模填海。筆者首先認為,2043年離當下25年,2066年離當下48年且跨越「五十年不變」,影響香港人口的要素實在太多,以此為反對理據是「蒼白」的。我們首先需要看的是當下及未來十年。

當下,香港人均居住面積170呎,比一個車位大一些,不及內地和新加坡的一半。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數計,不吃不花近20年才有一個細小的私人住宅。同時,私人房屋租戶租金中位數為1萬港元,全港家庭住戶月收入中位數2.5萬港元,租金佔到收入的40%。全港現約有超過9萬間劏房,住着超過20萬人,居住面積中位數僅為100呎。2017年年底香港擁有自置居所的家庭比例為49.5%,比董建華宣佈放棄8萬5計畫時2002年的52.9%還低。回歸20年,香港樓價升了三倍多,薪資只增加了50%,工資增長遠遠追不及樓價升幅。據統計,2017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第八年穩坐第一,屬於「極度負擔不起」之列,且過去兩年情況進一步惡化,從2016年的18.1倍升至19.4倍,如今處於空前高位,是「嚴重無法負擔」。

但是,按照香港人現有的居住水平計,政府的土地儲備已經遠遠供不應求,也就是說當下的「劏房」問題,公屋輪候上樓以至青年人置業問題都不能妥善解決。問題還在於,我們香港人是否永遠安於「170呎」這樣逼窄的住房環境,還有我們的人口密度問題、公共用地問題都屬於「惡劣」等級,要不要解決。如果某些人住在所謂的豪宅裡誇誇其談,不看基層社會的實際需要,是否會被認為有「藍血」心態?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就未來土地需求的估算,約9,350公頃,遠較政府估算4,800公頃的多一倍,土地短缺數目亦遠多於1,200公頃。重點在於,政府是按現居住水平估算,而基金會在是加上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事實上,即使不計人口增長,如果香港人要「住大點」,大規模填海也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造地可以增加財富

林超英的第二個理由是大規模填海將耗盡政府的儲備。他是只算投入,不算產出不算收入。

其實,造地就是發展土地,造地本身就可以增加GDP,就可以增加財富。深圳開發的資金哪裡來?全中國來,全世界來。2017年,香港賣地年收一千八億港元,史上最多。其中,7幅為「百億地王」,數量亦為史上最多。根據《財政預算案》的預測,2018/19年財政年度的地價收入將達1210億元,相信湧現的「百億地王」將近十幅。9幅啟德住宅用地,達到10.2934公頃,可發展面積超過660萬呎,價值接近1000億元。這也告訴大家,香港當下一公頃「地王」可能帶來一百億地價收入。

無疑,繼續推高地價樓價和租金,不是香港未來的政策方向。而大幅造地,也必然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但是,政府也必然不會去推倒樓市,未來造地和賣地必然是有計劃進行。自然,填海還要有交通等其他設施配套,東大嶼都會計劃,要修四條連接的橋隧,費用也是巨大的,但是,第一,所形成的總價值,必然遠遠超越投入。第二,工程必然是合理規劃,分期分批,傻瓜才會將政府的一萬億一次性投入進行「世紀大賭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