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潤恬:正視不育背後的中產焦慮

2018-09-06
 
AAA

bb1.jpg

「把子宮切了餵狗,也不給強徵!」

近日一些中國人口專家提出的「鼓勵」生育的建議,惹火了不少人。一名有孩子的職業女性在「女拳文化」微信公號發表題為上述那句話的文怒懟。

引起「母憤」的專家言論,主要敗在對中國人想生不敢育的無奈缺乏同理心。

南京大學學者劉志彪和張曄14日在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撰文提議,強制40歲以下公民繳納「生育基金」,生二胎時可從中提取補貼。

換言之,南京學者不只認為生養二胎的津貼應該由個人而非政府埋單,還要通過扣押部分工資的方式懲罰不生二胎的人。

這個建議受到包括官媒在內鋪天蓋地的炮轟,可是竟有北京學者跳出來表示支持。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本月16日接受國富智庫訪問時,表示贊同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並進一步建議應向「丁克家庭」(夫妻雙薪但無子女的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為政府減輕日後照顧他們這些沒有後代照顧的老人的負擔。

按照胡繼曄的邏輯,不論你在專業上多有成就,不論你是否已為自己的養老做好財務規劃,只要沒有孩子,你就是國家的累贅。

他還解釋,如果大家都是獨生子女,無法做到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這將導致中國不夠士兵備戰,面對像印度這種普遍多子家庭的國家時會吃虧。這套把人物化為戰爭消耗品的邏輯,恐怕無法打動家長多生。

人口學者、《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也為如何鼓勵生育獻議。

他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縮短女性義務教育時間,以此創造條件,讓多數婦女可以在30歲前生三個孩子。

我無語了。什麼年代了,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開平權倒車、把婦女解構為生育機器的封建思想,竟然還登得了大雅之堂。

有些人確實是原則上選擇單身或不育,但多數的人是被動單身、被動不育或被動少育的。

導致多數人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裡多重複雜的因素,只提簡單粗暴的財稅或行政手段,是對這些複雜因素和問題根源的漠視。

縱觀網民反映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多重因素,包括孕婦和年輕媽媽在職場受到歧視,城市裡打工的年輕夫婦繳了房租後沒有多餘的錢投資到孩子身上,買奶粉擔心有毒,打疫苗擔心有毒,送託兒所擔心被虐,玩「旅行青蛙」的佛系青年不再寄望於養兒防老的傳統道德觀念。

歸根結底,這些因素很多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和不安,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逐漸改善。把人當生產或生育工具簡單看待的老舊觀念,恐怕也需要很長世間才能退化。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社會所關注的問題是,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年輕人結婚愈來愈晚,年輕的夫婦愈來愈不想生孩子。如果不查找出這些原因,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不可能發揮應有的效用。

    文武  20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