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2019-06-26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webwxgetmsgimg.jpg

時事短打 鮑渤

今年六月,香港經歷了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以及隨後的「不合作運動」(Non-cooperation movement ),港府陷入1997年主權回歸之後最深重的管治危機。有輿論甚至認為,「反送中」引發的社會撕裂,比上世紀的「67暴動」還要嚴重。

香港是否能夠像古語所云的「大亂之後必有大治」?不妨分析一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面臨的現實和香港政治的一些特點。

眾矢之的林鄭,大約兩年前走馬上任時「有心有力、中央信任,形象正面」。她與泛民有一段難得的「蜜月期」。至於《大公報》2017年三月做的首個專訪,說她是「36年不變的好打得」,「首置盤為年輕人建潮屋」、「納青年進管治班底」。一提到孩子,作為母親的她瞬間有一種「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感覺,大公報記者的文字極盡溢美甚至「諂媚」。

20160503025051912.jpg

不料開局挺好的「第一個穿旗袍的特首」,強推《逃犯條例》,全城霎時風雲色變。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林鄭,做夢也想不到好好的一盤棋局,走錯一子,滿皆落索。

平心而論,不能把所有責任壓在林鄭身上。修例本身沒有錯,對內地法律認識不足,或者說對大陸司法制度不信任,才是鬧得滿城風雨的主因。這種認知有其歷史成因,非個人能力可以改變。林鄭曾經說過,任何問題一涉及特區和中央的關係,便會引起香港社會很大的猜疑。許多市民覺得踐行「一國兩制」,北京和香港的利益並不總是「相向而行」。這是香港目前的政治現實,雖然中央很多時候真的是為香港好。

前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有一句廣被引用的名言:「香港是一本難以讀懂的書」。香港半民主(semi-democratic)政治制度有着舉世罕見的特徵。港人追求一人一票的西方式選舉逾三十年至今不果,但卻享有歐美都稱羨的公民自由(尤其是言論、新聞、結社和集會自由)。

香港處於東西方交融的Forefront, 是多元文化的Melting Pot,大約八萬美國人居住在香港,以美國為家的香港移民逾33萬,持多國護照的西方人和華人則不計其數。也有人把香港喻為東西方兩種不同制度和文明的「鹹淡水交匯處」。據聞海、河匯聚三角洲的馬鮫魚及河豚特別鮮美,但置於政治語境,可謂甘苦寸心知。


特區政府屬於軟權威(soft authoritarian)性質,大體上仍沿襲英國殖民時代「積極不干預」施政風格。香港的公民社會高度發育,以人口比例計擁有全球數量最龐大的非政府組織(NGO)。精英治港之框架下,民粹主義不盛行,但在許多敏感的議題上,香港的公民力量碾壓政府成為可能,2003年的反23條立法,2019年「反送中」就是經典案例。

喊林鄭下台不切實際

香港政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首沒有政黨背景,同時又要對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雙負責」。所以說,反修例示威者吶喊「林鄭下台」不切實際。在民主社會,黨魁或政府首腦如在重大問題遭受民意重挫,視同被投不信任票,進而內閣改組,或集體總辭提前大選。但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特首由中央任命。縱算林鄭想辭職,也需北京首肯。北京作出決定之前,林鄭只能「留守政府總部」。

大約在「佔中」之後,港獨猖獗一時。北京於是畫了一條紅線,叫嚷港獨的議員紛紛被DQ或被取締參選資格。號稱與建制派、民主派「三足鼎立」的本土派,被「一鋪打殘」。經「反送中」一役,不知北京是否能悟到,港人也有一條底線,就是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觸碰可能「炸鍋」。香港政策研究所最近在報章刊載「新當選特首面對的管治挑戰」文章,其中一個觀點就是特區政府若要改善管治,特首必須讓港人見到她/他在一國的前提下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從善如流。具重大爭議的法案不可「霸王硬上弓」,更不可「依靠中央駐港單位捆綁建制派投票支持」。

webwxgetmsgimg (1).jpg

中國大陸在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之後,政治強人鄧小平「撥亂反正」,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香港的政治社會環境不可與大陸同日而語,但官府與民間還是很有必要作出徹底的反思,以免讓昔日的「東方之珠」陷入禮樂崩壞的無政府狀態。香港萬不可因政治拋棄法治,否則將萬劫不復。

時下有一種論調甚囂塵上:香港的管治危機,源於行政長官不是普選產生,政府沒有人民授權。但事實上,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處於黃金歲月的香港,並沒有西方式普選,不也實現了社會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的良治了嗎?

基於香港目前複雜的政治形勢,北京重啟政改,放手讓港人「一人一票」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最現實的做法,還是以民生帶動社會Move beyond。記得去年10月,林鄭出席一個英文電視節目時說過,「 Legitimacy in governance can also be earned by good policy and hard work 」(大意是憑良好政策和不懈努力,同樣可以贏得管治的正當性和認受性)。筆者認為,這個判斷在現階段依然適用。

有媒體評論員聲稱「香港提前進入後林鄭時代」。這個結論也許來得太早,但女特首元氣大傷,短期內無從聚集足夠政治能量處理棘手議題如「明日大嶼」或23條立法,勢成「跛腳鴨」恐怕是事實。最近北京有官員與筆者閒聊,說前些年老是聽到「袋住先」,現在又說林鄭「一鋪清袋」,問是什麼意思。筆者一時想不出與普通話非常吻合之詞,大概「前功盡棄」之意吧。

webwxgetmsgimg (2).jpg

六月份鋪天蓋地的遊行示威,表面上是「反送中」單一議題,何嘗不是年輕人心中「上樓無門」、前路渺茫等怨氣的井噴式爆發?畢竟,《逃犯條例》的對象是逃犯,對絕大多數市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任期尚有三年的林鄭,明知修例極具爭議而力推,如以同樣的膽識和決心推動民生改革,真的拿出「最謙卑,最真誠」態度服務香港,相信市民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僱主會不會改為聘請更多兼職員工或將工作外判,以減少支付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等,另一方面,取消對沖確令中小微企百上加斤,於是節省人手或要員工身兼多職在所難免,屆時就業職位會否減少,衝擊就業市場? 對低技術勞工和基層做成影響?

    容澤榮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