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飲啖茶 食個包

2019-07-16
 
AAA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幹事馬鈺詞

q.jpg

「美食天堂」是香港給世人對形象,中、西、日、韓等,只要你想到的,都一定能夠在香港吃到。香港自開埠以來,飲食不斷轉變,本文先由粵菜入手,探討香港的飲食文化。

75449ea3-1ba9-4325-87a5-e6a2238049e3.jpg

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尤其是中、上環一帶是商業中心,因此有不少食店集中於此。當時的華人飲食文化以粵式為主,大多從廣州傳來,而酒樓、茶樓正是舊廣州的商業文化,商人都會在早、午或悠閒的時間「飲茶」,屬於消閒、消遣,甚至是洽談生意的地方,而當時稱為「二厘館」。

馬鈺詞文的原圖.jpg

香港第一家酒樓杏花樓

香港第一家酒樓名為「杏花樓」,1846年開業,主要招待一些高等華人,是紳商名流出入的地方,供應著名貴魚翅佳餚,後來開立的陶陶仙館、小蓬萊、冠南、瑞華園等都是當時有名的大酒樓。而到了20世紀初,是香港飲食業穩定發展的階段,例如大同、皇后、南園等酒樓於中區開業,英京、大三元等名噪一時的大酒家則在東區開業。

slide_9.jpg

當時酒樓一席正式的菜餚是「二京二生,四冷四熱,八大八小」上席的碟一共二十八款。二京(欖仁、 杏仁等)二生(沙田柚、甜橙),四冷(皮蛋生薑、酸芙翅等)四熱(白鴿蛋、金銀腎等),概括來說都是一些小菜,然後就會上八大菜(鮑魚、婆參、魚翅等),及八小菜(金錢雞、芙蓉蝦、滑斑球等),還會有些飯後點心(小包和蛋糕),整圍酒席大概是三至四元。及後,廣州南園老闆來港,成立南園酒家,改變筵席方式,創立十八件筵席就是現今我們所見的筵席方式。

shutterstock_487218088.jpg

酒樓和茶樓原本有明確劃分,酒樓只經營酒席,茶樓則是廣式的品茗,叉燒包、蝦餃、燒賣等一盅兩件,但劃界逐漸模糊。1920至40年代食肆分佈發展是遍地開花,開始涉足九龍,旺角、深水埗、油麻地等地開設茶樓,成為大眾化,當時茶樓更是有樂隊演奏,茶客可以打賞,風氣一時無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年,香港流行一股文字研究熱潮,無論是北魏魏碑體的霓虹燈招牌還是街邊監獄體的路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士前來打卡。可惜,隨着一個個霓虹燈牌的拆除,一個個電腦字體取代原有入木三分的書法字體,剩下來的城市的記憶也逐漸消逝。本文淺談相同命運的花牌紥作,述說它在香港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望能加深讀者對花牌的認知與興趣。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