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昌:臨界點上的平衡與出路

2020-05-06
袁彌昌
香港大學政治及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
 
AAA

3223.jpg

自反修例風波起,中美關係已成為香港政治的最主導性因素,全局都為兩國角力所泛起的波濤所牽動,任何一方只要不肯面對新現實,拒絕與時並進,隨時都有被事態吞沒的可能。

從《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稱《人權法》)通過及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敗等事件中,民主派得出了一些基本假設並深信不疑。當中最重要的是「香港無可取代論」,假定中國不能失去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因此才會在反修例風波中投鼠忌器,不敢出手,繼而衍生出北京深恐美國《人權法》的制裁,以及民主派在9月立法會選舉取得過半數議席後,能迫使北京就範等後續假設。

殊途同歸的一國一制

這些假設或許在去年仍然成立,然而新冠病毒不但提早掀起中美爭霸戰,而且疫情平復後,一場西方甚至全球對中國的大反撲勢所難免,甚至將演變成新冷戰——國際局勢令北京無論是基於香港的重要性,抑或攘外必先安內的必要性,均須先取得對香港的控制權,因而兩辦近日動作頻頻,擺出一副連毁掉一國兩制也在所不惜的姿態,高調地展示其治港權力,迅速反制民主派的部署,令上述民主派的基本假設及盤算轉眼間被徹底打破。

面對這認知與策略滯後,民主派反而繼續堅持原本策略,仍幻想在立法會取得過半數議席後,否決《財政預算案》,逼林鄭下台。但在新形勢下,此舉形同現在立即與北京攤牌,卻根本無法令北京就範,甚至連攬炒也做不到,實際上只是引火自焚、一鋪清袋,令一國兩制提早終結。另一邊廂,為了表忠,建制派可以做的只剩下將香港雙手奉上給北京,加速一國一制。極諷刺地,北京和建制派,以及民主派的策略實則殊途同歸,結局全都指向一國一制,他們之間的惡性互動令香港近日形勢急轉直下,難道除了一國一制真的別無他途?

無限延續運動將香港推向失衡

去年《人權法》簽署生效後,筆者已指出反修例運動已上升到中美層面,從此香港將成為中美關係的恒常一環,運動的發展已變得相對次要。實際上,在《人權法》生效及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後,美國的基本態度已轉為息事寧人,朝野皆敦促各方克制,同時希望運動可保持非暴力,可見一方面其目的已達到,另一方面它也不欲大幅改變香港格局,只希望能建立一個對美國稍為有利的新平衡,而《人權法》中的制裁條款,亦只不過是想留有一手,根本無意硬碰。

儘管我們知道反修例風波後,中央出手是早晚之事,但基本上仍停留在北京逐步將美國因素納入其港澳決策體系之內,以及對反修例風波後的新平衡的反制與再平衡這程度和層面上。相反,民主派卻與中美尋求新平衡點的做法背道而馳,一味無限延續反修例運動,繼續將香港局勢推向失衡,並希望這把火一直燒到2022年,令北京失去對香港的控制權。可是此舉的客觀效果無異於向北京宣戰,令本來早就想出手的北京提早及以更大力度出手,同時也迫使美國擺出聲援香港的姿態。這不僅令中美在香港達至新平衡的希望幻滅,而且日後美國若因此而實施制裁,北京亦只能奉陪到底,令事態不斷升級,這樣不消多久一國兩制便會宣告死亡。

灰色乃香港本色 平衡為生存之道

以上說明了香港之所以一直得以存在,是由於「黑」與「白」並存,而且兩者保持着一定平衡,不過一旦出現非黑即白、一方全贏的情况,香港便會失去其存在理由及價值,所以「灰色」才是香港本色。自從美國因素介入後,香港的平衡更是由以前的靜態平衡,變成現在如陀螺般不停轉動的動態平衡,必須保持穩定的旋轉才不至於倒下。所以筆者在〈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2019年7月16日)一文中,已指出在反修例一役後,港人為了維持現狀及各方平衡,必須盡快習得「緩稱王」這種講求借力打力、以柔制剛、戒急用忍的亂世平衡術,務求令香港在日益複雜的形勢中存活下去,直至一個更符合港人利益的新平衡出現。

改變香港軌迹的兩大關鍵

上周,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Keith Richburg在其評論中,認為香港之死正在眾目睽睽下發生(The death of Hong Kong is happening in plain sight),北京及特區政府已經表明願意放棄他們將香港視為一個自治城市的僅餘想法,一國兩制作為一個實驗快將結束。

儘管形勢非常險惡,但尚可看出當前問題的兩大癥結。只要肯當機立斷、對症下藥,香港仍有望可存活下來。第一,民主派必須改變「35+」終極一戰的想法——如上文所言,以前香港的平衡是一種由建制泛民對壘形成的靜態平衡,所謂輸贏只不過是一城一池的得失,雙方所有動作說穿了只是選舉伎倆,根本不會傷及筋骨。然而,美國因素介入後令北京神經緊繃,視民主派的挑戰為奪取管治權,且不說民主派整個劇本早已寫在牆上——民主派可能一如既往地將9月立法會選舉視為一場球賽,但實質上已啟動了一場決定香港存亡的大賭局。

第二,由於香港的平衡由以往建制泛民的靜態平衡,演變成現在同時由中美關係及本港政局所帶動的動態平衡,因此急需一個關鍵平衡者(Balancer),以維持全局的總體平衡,不讓香港傾覆,這是以前的靜態平衡所不需要與不具備的。特別在目前形勢下,北京、建制派、民主派的策略均會導致一國兩制提早終結,所以香港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作為三方的緩衝與平衡者,阻止任何一方做出斷送香港前途的錯誤決定,讓戰略理性再度發揮作用。

9月選舉是一場公投

事實上,9月立法會選舉實質上與一場公投無異:投給建制派等於認同加速一國一制才是香港出路;投給民主派則相信其策略將令北京就範,從此香港一勞永逸——但兩者只要稍有差池,一國兩制便會提早結束。相比之下,香港是否更需要一個第三勢力以擔當關鍵平衡者的角色,為香港奠定可持續下去的基礎?這就交由市民來定奪吧。

 

文章原刊於《明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選制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僅是說已定立的新選制須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而且要求將來實行雙普選也要貫徹新選制所確立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進一步彰顯新選制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廣泛代表、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確保通過選舉反映民願、集中民智、為民謀福,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提升管治效能。

    楊華勇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