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充滿未知的兩會

2020-05-18
 
AAA

655.jpg

「今年能上會嗎?」北京的媒體同行最近私下裡都在相互打聽。

「上會」是中國媒體圈子裡的行話,每年的全國「兩會」(人大、政協會議)期間,能申請到採訪證,到兩會現場報道的記者被稱為「上會記者」。

因為冠病疫情推遲召開的全國兩會下周將拉開序幕。但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今年的兩會開多久、以什麼形式召開,一直都沒有揭曉,早前報了名的記者能否「上會」也還是未知數。

什麼時候能領記者證?能不能去大會的開幕現場?還有沒有機會堵訪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要不要提前做好核酸檢測,進出會場提供檢測證明?眼看日子一天天臨近,一連串的問題沒有答案,媒體同行心裡都忐忑不安。

前幾天,微信公眾號「傳媒茶話會」披露了一些小道消息。官方沒有證實,但也沒有否認,有同行就猜測:「既然沒有被屏蔽,大概是真的吧。」

據這個公眾號的消息,今年兩會的記者名額會從往年的3000人左右大幅削減至幾百人;只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三家中國官媒的記者,才能進入人民大會堂,而且現場面對面採訪會受到嚴格控制。

「傳媒茶話會」也打探到,兩會會期將從以往約14天縮短至八天。發佈會數量會明顯減少,政協和人大會議開幕前會按照慣例舉行新聞發佈會,重磅的外交部長記者會,以及標誌兩會收官的總理記者會將按計劃進行。除此之外,不會有其他發佈會。此外,發佈會將以視頻形式舉行,兩會期間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部長通道的採訪,也都由官媒視頻直播。

疫情期間舉行的兩會得有特殊安排不難理解。5000多名委員和代表聚集北京,這可能是冠病疫情後,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聚會。近期吉林省舒蘭市、湖北省武漢市又暴發聚集性疫情,再度拉響防疫警報,保障會議安全肯定是重中之重。疫情期間壓縮兩會會期,削減發佈會場次,也能節省不少會議開支;會期縮短肯定也會減少對北京市民的干擾,對於疫後剛剛恢復不久的北京社會生活,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如果真如小道消息所傳,今年的兩會是「全封閉、雲報道」,對於希望親臨現場的媒體記者而言,可就不是什麼好消息了。報道少了吸引眼球的花絮不說,透過「雲端」觀察到的中國政治,肯定也會少了一些層次感。

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被外國媒體形容為年度「政治大戲」。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這個類似於國會的參政議政場合,觀點的對立和思想的碰撞相對少見,展現團結和看齊的主旋律合唱聲通常較為響亮。中共十八大後,兩會會風改變,政治紀律趨嚴,委員和代表們的言論立場都變得中規中矩,連穿着打扮都沒有以前有看頭。

但這個一年一度的場合,仍然是近距離觀察中國政治的重要窗口。除了從備受矚目的政府工作報告分析政策走向,在各種發佈會上解讀官方思路,跑了很多年兩會的資深記者會告訴你,在開幕式上聽報告時要觀察主席台,因為很少有機會能親眼看到中國領導人彼此之間的互動;兩會的地方代表團開放活動,也是罕有的能觀察各地黨政「一把手」個性特質、行事作風的機會。

記者們還能在兩會上瘋狂圍堵與會的官二代、明星、企業家,看他們如何即興發揮,應對出其不意的問題。即便委員和代表們的着裝平淡無奇、言論不再活躍,這都是折射中國政治環境變化的細節。這些都得靠親臨兩會現場,近距離觀察、同參會者互動,才能觀察和體會到,這也難怪兩會臨近,媒體同行都在焦慮能不能上會。

距離兩會揭幕不足10天,今年的兩會要怎麼跑,資深的媒體同行都搖搖頭說「不確定」。從疫情發生導致兩會被迫推遲,到兩會時間公布後,會期長短、會議形式至今沒有定論,今年的兩會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一種未知感。

這種未知感其實也籠罩着當下的中國。冠病疫情會不會反彈,經歷疫情的中國能不能建立更好的公共衛生防禦體系?中國經濟能否順利重啟,今年能不能實現全面小康、完成脫貧攻堅?中國現在因為疫情,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國際局勢將如何影響中國?中國要如何應對這些未知,在迷霧中找出一條清晰的前行道路,這場在未知氛圍中召開的疫後兩會,希望會給出一部分的答案。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高層希望把兩會打造成嚴肅的議事平台,極力避免不和諧的聲音,即便在疫情暴發前的那幾年,兩會的紀律約束已在不斷收緊

    楊丹旭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