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拜登和川建國 中國人青睞誰?

2020-06-22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212212121.jpg

在嚴峻的疫情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意本星期六舉行3月以來的第一場總統競選造勢大會,凸顯他尋求成功連任「壓力山大」。近期多家媒體所做的民調顯示,由於抗疫不力、國內失業高企等原因,特朗普的支持度落後於民主黨對手拜登,甚至有民調預測拜登將獲壓倒性勝利。

本來,總統選舉是美國內部事務,但是作為世界頭號大國,誰當美國總統、會領導美國執行怎麼樣的對外政策可謂影響深遠,所以世界各國的政要、精英與民眾必然要關心、操心。在經歷了這四年特朗普治下美國的變化後,不少人期望美國能迎來新總統,外交政策「重新出發」。據說歐洲已然對特朗普失去信心,其策略是「慢步」——拖延時間巴望着11月美國選後出現新局面。

美國在疫情中的表現,也促使歐洲民眾重新評估其世界領導力,對中國實力的評估則此消彼長。皮尤中心和德國一家非牟利機構5月公布的聯合調查就顯示,37%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與美國雙邊關係對德國最為重要,而認為德中雙邊關係最重要的受訪者是36%。在去年的同項調查中,這兩個百分比分別是50%和36%。

那麼,中國的政界學界精英是否希望,未來四年不必再和特朗普打交道,換上一個來自美國民主黨的、可能比較務實理性的總統?

答案可不那麼肯定了。

一些中國精英可能寧願繼續忍受特朗普,原因恰恰是另一些人希望美國總統府換畫的理由。首先,雖然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打壓華為,給中國帶來了很大麻煩,然而中國在貿易戰和科技戰撐了下來,反而證明特朗普對華的脅迫外交手段無效。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到處退群,走向孤立主義,不願維護二戰後美國建立起的國際秩序,國內治理還狀況頻出,凡此種種自毀長城之舉,都間接給中國創造了戰略機遇。

特朗普上周末在西點軍校演講時稱,美軍沒有責任到遙遠的地方解決爭端,美國不是世界警察,可能讓一些勢力竊喜。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本周爆料,特朗普竟然直接將自己的連任與對華談判扯上關係,親自開口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幫助他在大選中連任,這些指控,進一步印證了部分中國精英對特朗普的負面觀感:自私、對意識形態問題無感、只重視金錢和個人連任,但這樣的人領導美國不是最糟的結果,因為他儼然是美國衰退的符號與推進器。反之,拜登接班可能「更危險」,因為他可能比較合理,會懂得團結盟友力量來圍堵中國。

中國網民對特朗普的喜愛,則集中體現在「川建國」這一外號上。「川建國」誕生於2017年,起源是特朗普在某次訪談中稱朝鮮半島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激起韓國強烈反彈,「川建國」自此橫空出世。

隨後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其言行對美國民主體制聲譽造成損害,「川建國」的名聲越傳越廣,越來越不像是玩笑話。上個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推特用英語對特朗普隔空喊話:「中國人民都希望你能連任,因為你讓美國顯得特別奇葩、招人恨」;而且讓中國變得團結,還給中國人帶來了很多搞笑的新聞。胡錫進直白地向特朗普解釋:「建國」的意思就是「幫助建設中國」。

作為奧巴馬時代的副總統,拜登也和中國打過交道,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如果他上台,一般認為中美關係可能出現些許轉圜,在局部領域上有些合作,比如暫停貿易戰,拜登也不會退出世衛組織。然而,拜登在人權、知識產權問題上對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改變的力度估計也不會小。

歸根究底是,中國政界學界對於中美關係將繼續惡化,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識。往前看,中美關係只有一個走向,就是下滑,餘下的問題只剩美國會有多強大,是會重振旗鼓還是繼續走下坡?按照這個邏輯,試問在競賽中,你是希望對手實力強又狀態佳,還是期望對手遇到糊塗教練、上陣失常?對此,自信的參賽者往往希望遇到有分量的、高貴的對手,以激發出自己的最佳表現。

中國政界、學界希望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呢?經濟界、國際戰略界的精英看法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大家都左右為難。美國國內民調顯示,拜登呼聲漸長,相信中國也會做好兩手準備。而對第三方來說,不管中美由什麼人領導,世界都希望大國競賽是君子之爭,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下共同負起國際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展示誰更有資格領導世界。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