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善用科技 加強天災應對措施

2020-07-06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WEATHER1.jpg

過去的五、六月,香港異常炎熱,平均氣溫分別錄得27.7度及29.6度,較正常值高出1.8度和1.7度。氣候變化持續影響下,天文台預計今年全年平均溫度會偏高,大有可能再次打破本港最高氣溫記錄。

氣候變化不但令氣温上升,還引致水位上漲,引發洪水禍患。香港人對兩年前超強颱風山竹所造成的破壞,可謂記憶猶新。為應對颱港可能帶來的嚴重威脅,30多個負責處理天災的政策局和部門,聯同外界機構的人員,於五月底參與跨部門桌面演習,同時評估演習結果,以測試相關政策局及部門的應變、決策和協調能力,以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財產。

其實,香港經歷多次嚴峻風災,早已累積不少經驗,並採用先進技術如地理資訊系統(GIS),以確保大眾的安全。例如土力工程處主導開發和應用的三維泥石流動模擬技術(3D-DMM),就利用了先進的電腦模擬和運算技術,再結合GIS,可有效地分析泥石流動的路徑和速度,因而更準確地判斷天然山坡山泥傾瀉的風險,以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工作。

有關當局也收集了香港超過六萬個人造斜坡和2,700個天然山坡的數據,以及地形圖、航空照片和光學雷達數據,建立一個充實的空間和文字數據平台,該平台現已成為內部工作人員、顧問和工程師不可或缺的系統。有關資料同時對外開放,可提升公眾對山泥傾瀉和斜坡維修的危機意識。

此外,政府也採用了以地圖為本的「聯合運作平台」(COP),作為各部門互通消息的工具,提供與天災有關的資訊,包括山泥傾瀉、暴雨造成的水浸、風暴潮引發的海水淹浸和重大交通事故,方便相關部門進行實時情況評估和決策。

全球已為應對氣候變化出謀獻策,我欣喜政府能善用創新科技,加強和完善天災的應對措施,以維護市民生命和財產,積極實踐智慧城市的真正價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