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林鄭盲目硬推填海 丁蟹邏輯問心無愧

2020-10-21
 
AAA

lam1.jpg

文:簡永哲

任內已創出多個「第一」的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施政報告臨公佈前兩日突然押後,又再成為97回歸後「創舉」,但這還不夠,三任特首也沒有推動的大規模填海建屋,她一意孤行,最近受訪時更誓言一鋪過「打餐大」。綜觀近月輿論,政府似乎有意將覓地選擇聚焦範圍縮窄,變成好像非填海不行,問題只是在哪裡填海,林鄭拋出「中央重視環保、習主席指保育重要」論據,殺掉珠海桂山島填海方案,再下結論「在香港水域填一定比在內地填好」,將交椅洲填海合理化,為這個耗費近萬億的大計定調。要證明「好打得」所以敢於填海?但卻容許短期可收地建屋的粉嶺高球場續約3年;說「問心無愧」但提相反意見者就是「惡意攻擊」,於是釋放祖堂地等提議就可以不理?難怪近年有人將「丁蟹邏輯」套用在林鄭思路,總之「我無錯」。

前年土地大辯論後,專責小組強調土地供應策略必須多管齊下,「沒有一個選項是十項全能,可取代其他選項」。但建制派及林鄭,近期有意無意營造一個氛圍,就是填海勢在必行,最大賣點是「一次過」創造到1,700公頃土地,似乎想定性為最重要選項,蓋過其他建議。新民黨2018年已提出桂山島填海建屋方案,當時幾乎沒有人理會;至今年6月,突然傳出「資深建制派人士可靠消息」指北京欲推動桂山島方案,一時間討論熾熱起來,數個月後開始緩和之際,林鄭宣佈押後施政報告,一星期後「專訪」出現,她自說自話比較桂山島及明日大嶼兩個方案,然後引用內地海洋局文件加上習主席一句「保育重要」,桂山島方案頓成一個「稻草人」被踢走,明日大嶼勝出。不過,大家會問:「習主席說保育重要,不包括香港嗎?香港不重視環保?那大規模填海就沒有問題?」這種論述、邏輯根本站不住腳。

林鄭受訪時又說,處理造地問題很辛苦,因為政治氣氛、保育意識高漲,聲稱以往社會對維港、濕地、文物保育不緊張,今日卻有一班人為此對抗政府拖慢了進度,認為現在開發土地比97年艱難十倍。言下之意,又是他人的錯,她只是錯在近年當上特首,如果在董建華時代,開發土地就容易十倍?事實是97年回歸前夕,立法局已通過《保護海港條例》,訂明維港為香港人特別公有的天然資源,必須受到保護;99年城規會為維港規劃定下願景,希望把維港打造成一個具吸引力、活潑暢達和代表香港的地方。至03年中環填海計劃遭保護海港協會提出司法覆核,最終法庭判詞指必須有凌駕性公眾需要才可在維港填海,令政府發展計劃舉步為艱。當局隨後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即現時海濱事務委員會),當年參與其中的正是時任房屋規劃及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經常強調自己做了40年公務的林鄭,不可能不知這些重大的保護海港事件。

另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及推行3個短中期選項,政府已多次被批評沒有積極跟進。林鄭就拋出一些數字反駁,指2017年換屆後,預計10年間將新增482公頃平整土地,升幅近2倍,並聲稱政府會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規劃收回400多公頃土地。但這些只是政府預計、計劃可收到的地,引用條例涉及私有產權,法律風險未明,而政府的目標數字很多也一直改變,你看看長策未來十年房屋供應量一再調低便知道,這些預計數字的意義根本不大。

至於新界土地,坊間建議為祖堂地拆牆鬆綁,政府視而不見,而土地共享計劃推出數月以來,最近才傳出有發展商提出申請,林鄭認為其中一個關鍵是補地價問題,爭拗的時間冗長,費時失事,會想方法解決。不聽意見、剛愎自用的她,整個專訪唯一有丁點「反省」意味的只有這一部分。

林鄭今次選擇性受訪,沒有承認施政有任何出錯,即使指出反修例風波是擔任特首以來遇上的最大挫折,在最大打擊時,曾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對不對,但最終靠「丁蟹式」自我催眠的「問心無愧」四個字,度過這階段。若繼續維持這心態,下月尾的施政報告(如果不再延期),在選擇性聽意見、選擇性施政下,大家都難以期望她有何破局之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