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吸取教協格局越來越小的教訓

2020-11-18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IP1.jpg

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立法會議員的資格認定作出決定,特區政府隨即DQ四名立法會議員議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幾乎全體反對派議員提出總辭。本來一些政黨要表達政治訴求提出總辭不足為奇,但偏偏連代表業界的功能組別議員,例如教育界的葉建源也跟隨總辭,就有點令人愕然。

畢竟葉一直代表教育界,這樣也提出總辭,等於放棄業界在立法會的席位,這代表此人缺乏對業界的承擔,只是為了一己政治訴求而這樣做,辜負了自身所處的功能組別選民。

不過話又說回來,葉建源也好、教育界也好,乃至整個香港也好,近些年的主要問題,就是格局越來越小,以至於自身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香港本來是一個經濟城市,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扮演對外窗口的角色,可以大有用武之地。偏偏近年卻鬧起自身的政治情緒,用自己的政治定見乃至偏見對抗國家的發展大局,到頭來落得角色被邊緣化。近年一群人提出所謂「攬炒」的口號,正正放映這群人對香港在國家中的地位缺乏認識。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除了落得自我攬炒,以及成為了外國反華的旗子以外,這群人乃至香港都毫無得益。

教育本來是全社會的大事,但今年在葉建源的帶領下,教協的格局也越來越小。突出的表現,是每每在一些失德教師的問題上,教協往往完全站在教育工作者立場,而忘記了教育工作者本身是服務者的角色。例如教育局懲處部分失德教師,大部分家長學生都認為是正確的,教協就熱衷做各種教師調查、校長調查,說多少多少教師和校長反對懲處,云云。但細想之下,這明顯是偏頗的。教育局懲處的是教師,你問教師好不好,教師當然說不好。因為站在教師的立場,最好是做任何事都沒有懲處,這樣就可以大家團結一致維護既得利益。教協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教育工作的持份者絕不僅僅是教師、校長,還有學生、家長,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因此在思考如何改革香港的教育問題時,我們絕不能僅僅站立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思考,而要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整個社會的需要,乃至配合國家和世界局勢變化的需要。不能適應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被淘汰一途。

香港如果不想落得如教協、反對派一樣的下場,也必須跳出自己的小格局,以開放思維找出自己的新定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2019年,香港爆發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風波。除了公務員,許多領政府薪水的專業人士也紛紛走上街頭反政府。中國政府研判後得出一個結論:港府長期施政不力,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來自司法、教育和社福界等「三座大山」的阻撓。如何整頓這「三座大山」,也成為了北京當局調整治港政策的一大重點。

    戴慶成  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