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防疫以至城市規劃 不斷錯過最佳時機的特區政府

2020-12-09
 
AAA

WhatsApp Image 2020-12-09 at 09.52.30.jpeg

文:簡永哲

防疫永遠最講時機,誰最快堵塞源頭,截斷傳播擴散,便最有機會成功抗疫。新冠肺炎爆發初期,特區政府沒有理會封關建議,港大專家袁國勇3月力勸大幅提高檢測量,亦沒有被正視;經歷全民自願檢測徒勞無功後,有人為早日通關往內地,力促封城禁足強制檢測,但袁國勇明言早已錯過大規模強制檢測最佳時機。政府在城市規劃亦慢幾拍,基建道路工程延誤錯配,有行車天橋竟可以荒廢20、30年,例如西九龍走廊一段接駁路口,廢置22年後最近終決定拆卸,申訴專員公署一句總結:「錯過發展新道路黃金時機」。

面對新型、未知的病毒,快速審時度勢,盡早果斷推出應對措施是最基本的,但是政府做了甚麼?1月中疫情開始爆發,全城口罩荒時,政府束手無策,特首2月初更稱為慳口罩,官員「戴咗都要除番」,無視傳播風險;口罩量平穩後,不少市民死搶難搶獲得半年存貨,當局才免費派「銅芯口罩」。特首當初堅拒封關,至第二波疫情爆發,始後知後覺嚴限入境人士強制隔離;袁國勇很早已不斷提議政府提高檢測量,直至約半年後,政府在第三波疫情平靜後,才花費逾5億元做全民自願檢測,逾178萬人參與(部分重覆檢測)中只找到32名患者。

全民自願檢測沒有令第四波疫情延遲出現,而且爆得比之前更嚴重!這5億元用來改善入境者檢測流程,高危長者院舍的防疫措施,甚或直接支援受災行業,都一定比「做大龍鳳」檢測有價值得多。最新一波疫情來臨前,建制派「火力全開」要求政府制定「清零」時間表,目的是「通關」來往內地。袁國勇11月中向公眾解釋,全民檢測之所以能在中國獲得成功,是因為中國每個小區都有嚴密的監控,內地居民進行檢測隔離時不能走到其他小區,但香港情況不同,市民進行檢測後可跨區活動。

袁國勇強調,強制全民檢測的最佳時機已過,而特首在11月30日亦公開表明,每個病毒有潛伏期,整個強制全民檢測過程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加上外防輸入就算有多準繩,「點都有走漏」,故推行強制檢測不能遏止疫情。然而,當葵盛西邨8座出現群組爆發,當局被批慢幾拍才將鄰居送往檢疫隔離,政府即擬仿效內地小區監控式隔離,完成強制檢測前不准離開處所。

有些事錯過了,代價不菲。11月至今危重病人比之前三波更年輕,有兩人更是50歲以下,病毒傳染力更高,現時確診數字已突破7,000宗,逾百人死亡。

政府在「軟件」方面判斷錯漏百出,「硬件」設施一樣出事。申訴專員公署早前發表主動調查報告,揭露本港有29個閒置行車天橋路段或接駁口,長期荒廢無定期檢視,廢置最耐的是司徒拔道的接駁口,長達39年。位於富昌邨附近的西九龍走廊欽州街「斷橋」位,亦停用了22年之久,最近當局才決定拆卸,理由是該位置一帶的現有道路已足夠應付交通需求,明顯地這又是錯判的後果。

公署在報告中指出,每一個接駁口背後代表的是一條規劃中的道路,一個閒置數十年的接駁口,反映了一條規劃多年的道路仍未能推展,甚至已經錯失了推展的時機,對附近每天飽受交通擠塞之苦的居民而言,只能「望橋興嘆」。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將會進行《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前瞻性研究當然好,但如果當局無持續跟進,適時落實發展,研究多詳細也是枉然。

斷橋荒廢基建滯後,影響的是城市發展;防疫措施的錯判,代價是人命。事後補鑊,永遠只能追落後,今時今日,要求政府適當時侯做適當的事,可能只是奢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