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妮絲:電動車普及之路,香港篇(下)

2021-02-09
潘妮絲
股票分析師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08 at 17.27.43.jpeg

上篇探討香港電動車發展失敗的原因。現在我們以中國、挪威為例,研究有哪些舉措適合香港借鑑。

先談消費者較易感受的財政誘因。中國和挪威都會補貼車主購買電動車。中國的補貼覆蓋甚廣,有中央補貼、省級補貼、增值稅退還、免徵購置稅等。粗略以售價二十五萬元人民幣(折合約三十萬港元)的汽車為例,電動私家車的連稅購置成本比傳統汽車低六萬多元人民幣。挪威近年雖然調低補貼額度,但現時仍然額免進口稅、增值稅和溫室排放稅。以Tesla在挪威定價四十萬挪威克朗(折合約三十六萬港元)的低階版Model 3為例,涉及稅款最少十萬挪威克朗。

中挪兩國同樣有不少電動車優待政策。中國的優待政策在各省市會因應本地情況而調整。大體來說,優待範圍包括︰減免區內道路和政府物業內的停車費、豁免大部份限行限制(大都是為了減少塞車)、容許使用巴士專用線、購置電動車免搖號(即抽籤)上牌、減免路橋使用費。與中國相比,挪威沒有免抽籤和豁免限行,但容許持私家車駕駛執照之人士駕駛重達4.25公噸的輕型貨車。兩國政策相似也屬合理,因為挪威早在2000年代初已經有完善的電動車財政誘因和優待政策,中國制訂電動車政策時參考挪威模式也不足為奇。

兩國最大的分別,就是產業政策的佈局。挪威純粹出於環保和民眾健康而推行電動車。中國則除了環保和民眾健康以外,也視發展電動車為擺脫石油美元和歐日汽車產業鏈的舉措;因此中國政府格外重視扶持產業鏈,尤其是電池、驅動系統和公共充電的工業技術。同時,中國政府希望能把握電動車帶來的自動駕駛和汽車智能化等機遇,搖身成為汽車強國。具體的政策上,中國比挪威提及電動車(和電池)的配置、性能的要求,以及興建充電器的目標。 

珠玉在前,筆者認為香港能借鏡的地方不少,不過要先說明,香港地少人多車多,故推廣電動車之餘也要減少總汽車數目。第一,政府需要破除「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應以汽車將會全面電動化的假設擴建公共充電器網絡。第二,分階段向燃油車實施限行措施,第一階段宜先限制型號最舊、油耗最嚴重的車輛在中環、紅隧等塞車黑點行駛。第三,把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豁免金額提升至三十萬元,以覆蓋部分豪華房車(如寶馬3系),增加港人買車的選擇之同時避免無上限資助富人。第四,把燃油車的首次登記稅稅率分階段提升。第五,為運輸業和物流業提供津貼、低息貸款、電力管理諮詢服務,協助業界過渡至電動車。第六,《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宜將個人電動工具(如電動滑板車)列入規劃範圍,協助市民更快抵達方圓三公里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第七,參考中國的電動車充電標準,統一不同廠商之間的不同制式,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家用電壓與香港相若,為香港市場微調難度應該不大。第八,要求兩電提高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以免墮入使用電動車更不環保的情景。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雖然香港前十年推廣電動車成效有待改善,但隨著更多車廠推出價格相宜,性能更好的電動車,相信有意試用電動車的人會日益增加。政府縱然不能強逼市民轉用電動車,但可以透過充電器建設、財政誘因和優待政策,減輕市民對不能充電的憂慮和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只有商用與私人電動車推動策略雙管齊下,全面發展充電站網絡,再結合全面適切的換車資助政策,才能使本港的電動車生態圈健康發展。慢慢走上深圳的自給自足、良性循環電動車發展之路。

    袁順圍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