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選委會1500席如何分配?

2021-03-29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878.jpg

忘了在哪裡看過以下一則故事:有三個人爭奪一枝長笛。第一個人說應該由他擁有,因為只有他會吹奏;第二個人指他才是最適合的主人,因為長笛是他製造的;第三個人則聲言自己在三人之中最貧窮,故長笛是他的。

三人都各有理由擁有長笛,那長笛應該分配給誰呢?

哲學家的答案是:其間取捨,全看你所選的立場或分配目的是什麼?若你認為應該依據適才原則分配,長笛最好是送給吹奏最好的人;若是根據照顧弱小社群的原則,應該給第三人;但如果是根據私有權理念,長笛就應該歸第二人所有。

香港回歸中國24年以來,北京一直希望循序漸進推動普選,結果反而給一些港人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要求一步登天地達到特首和立法會雙普選,前年更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風波。今年「阿爺」終於忍無可忍,早前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大幅度改革香港選舉制度,以改變整個政治生態。

全國人大會議的決定,最為人關注的是香港選舉委員會角色的轉變。當中除了人數由1200人擴大至1500人,以及取消117個區議會席位,更重要是增加了選委會的權力,包括在日後成為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提名機制,為兩個選舉做入閘把關。

換言之,北京這次推動新的香港選舉制度,由1500人組成的選委會成為關鍵中的關鍵,發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未來香港從政人士若想更上一層樓,就有必要先過選委會這一門檻。

因此,中國中央政府多個部門上星期一連三日在港舉辦座談會聽取社會各界人士意見時,許多從政人士都直接或間接提出加入選委會、成為1500人的意願,意圖增加自己在香港政壇的影響力。

譬如,有政黨代表聲言全港有300多萬名打工族,應增加選委會的勞工界比例。但工商金融界代表強調業界佔香港GDP比重較多,才有資格占選委會的多數議席。

不同代表各有各說,表面上都有其道理。但大致而言,這些人多從行業或職業分類去考慮如何分配1500席。

可如上述故事所言,從不同的原則出發會得出不同的分配結果。北京當局為1500個香港選委會席位「切餅」前,或許必須再次審視一下,這次改革香港選舉制度的初衷是什麼。

回想當年北京設立選委會制度,原意不過是過渡性質,目的是要確保香港主權順利移交中國。豈料這個過渡安排一運作就逾20年,其過度依靠工商界的弊端也逐漸浮現。在1200人的選委會之中,往往只代表少數既得利益者,而不是代表廣大市民。

這個小圈子選舉產生出來的香港特首,其治港思路也日益顯示出弊端,包括令特區政府的執政基礎非常狹窄,逐漸喪失社會大多數基層市民的支持。當社會大眾與小眾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港府往往難以取捨。

因此,北京這次分配選委會1500席的首要原則,應該是改變昔日小圈子利益的布局。新架構一定要具有廣泛代表性,尤其更好反映代表基層群體的訴求,否則近年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如房屋、收入等重大民生問題將繼續無法得到解決。

具體而言,香港近數十年的GDP主要來自地產金融界等傳統行業,但已舉步維艱。香港經濟若要再次起飛,實有必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等。

若要發展這些新興產業,1500個選委會議席也應該有他們的代表。只有這樣,港府才會重視並大力發展,香港才能繼續成為一個在全球屬高度發展又具相當優勢的城市。

另外,環保、動物權益和性別等小眾議題,近年已逐漸成為社會受關注的議題。從建設美好、文明進步的社會原則考慮,相關的民間組織代表也應該在選委會佔有一定議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若北京當局有誠意繼續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大都市,選委會除了中國人,也應該有些議席是給予擁有香港永居居民身份證的外籍人士及少數族裔,以體現包容和多元化的一面。

多位大陸高官上周赴港聽取港人意見後,北京很快就速戰速決,昨天宣布將於下星期一及星期二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就改革香港選舉制度拍板。

屆時,北京就選委會1500個席位的分配,會否遵循上述「切餅」理念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反對派自完善選制後,已拿選委會及立法會的地區直選及間選議席的減少大做文章,批評選制會令政策向既得利益者傾斜。是故,政府若在高球場收地上讓步,影響的便只是現屆港府的管治威信,還會損害整個新選制的認受性。

    陳凱文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