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民怨是怎樣累積的?

2021-05-10
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5-10 at 12.07.32 (1).jpeg

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在社會上都引起了一陣反響。

4月8日,香港海關出動百人到「阿布泰國生活百貨」搜查懷疑違規產品。

4月9日,特首林鄭月娥逆市「加薪」,上調每月薪俸約8%至約42.33萬港元。

5月4日,政府勒令鰂魚涌康怡花園N2座及薄扶林豪峰的住客要入住檢疫中心接受21天強制檢疫。

5月5日,懲教署拒絕涉違國安法被還柙的胡志偉外出出席父親喪禮的申請,更建議改以視像方式參與。 

這幾件事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也看不見有哪些直接的關聯,事件的焦點無非一個是海關、一個是特首、一個是衛生署、一個是懲教署而已。但偏偏就是這些看上去毫無關係的事情,產生的效果卻是出奇的一致:每一件事都引致了部分甚至是一大批市民的不滿,平心而論,如果是你,你會沒有怨氣嗎?關鍵是香港人為甚麼有怨氣?筆者認為,民怨就是這樣透過這些事情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

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社會表面上已經逐步恢復了平靜,那為甚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政府還要讓民怨繼續不斷的累積嗎?

歸根結底,一切在於人,在於處理問題的方法。特區政府口口聲聲說要良政善治,但上述的種種做法不正正是一種反面的教材嗎?沒錯,這樣做都是依法的,但做到了以民為本嗎?試想想,如果海關能做到一視同仁的搜查,如果特首能主動宣布減薪一成和市民共度時艱,如果衛生署沒有強行要求那些居民入檢疫中心21天,如果懲教署人性化的處理胡志偉奔喪的申請......一切會有所不同吧?但世界上哪有這麼多如果!一件事情的處理,總會有種種不同的方法,但偏偏這些執法者們選擇的是令不少市民反感的一種!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3月份的調查顯示,只有15.1%受訪者滿意政府的表現,60%表示不滿意。特首林鄭月娥的最新評分為27.2分,遠遠低於50分合格水平。這不多不少反映出市民對特區政府及其施政的看法。要做到良政善治,必須要有有能、有為的官員,現屆特區政府中,有多少人屬於這種呢?無論多麼的「官到無求膽自大」,既然坐了其位,便必須要「謀其政」,做好本份工作,切切實實的為港人服務。

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在任時推出的「高官問責制」,便是希望藉此打破傳統官僚各自為政的壁壘、加強他們在特區治理中的責任和承擔。但最近這些年已屬於形同虛設的制度,各自為政依然,官員問責更是天方夜譚。這一方面來說,內地的問責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僅僅是由於最近抗疫不利,便已經有多位官員被處分,包括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被免職;雲南省德宏州委常委、瑞麗市委書記龔雲尊被撤銷黨內職務,降為一級調研員;北京市豐台區三名官員被問責處分;黑龍江省望奎縣16名官員涉因怠忽職守被降職或警告處分。香港呢?至今依然是兩岸四地控制疫情最差的地方。

難道僅僅由於「一國兩制」的原因,香港特區政府的官員就可以避免「被問責」嗎?全面管治權下,難道不應該包括對特區官員的問責權?

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分涉及港澳工作的論述已經在逐步落實。但其中一項「完善中央對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的任免制度和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的解釋制度,依法行使憲法和基本法賦予中央的各項權力。」至今仍未公布詳情,不少人對此是有所期待的。

既然高官問責制多年來為人詬病,名存實亡,中央政府理應實行對特區政府的問責權,隨時將特區政府的無能庸官撤換,而不應拘泥於形式、礙於面子,這樣才能逐漸紓解香港人心中的怨氣,這樣才是為香港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換屆在即,不管下屆誰人主政,公眾最期待的是特首「唔好得個講字」,而是坐言起行,真抓實幹,重在落實。

    鮑渤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