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袁國勇憑什麼定義「清零」?

2021-05-31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5-31 at 09.54.11.jpeg

袁國勇忽然「宣布」,跟據他的估計香港應該已超過28天「清零」,第4波疫情算是正式劃上句號。

問題又來了。雖然袁國勇醫生是港府聘用的「抗疫專家小組」成員之一,但他憑什麼說香港已經「清零」,還超過28天?由於港府誤聽專家小組的建議,至今仍不肯執行「強制全民檢測」,但凡有疫情爆發,只用「圍封檢測」的方式處理,於被「圍封」的大廈,絕少會執行比較嚴格的「21天隔離檢疫」,亦從未試過真正的「封區隔離」,再加上疫苗接種比率一直偏低,香港始終無法「清零」。為何袁國勇自行「宣布」香港已「清零」?

據報,香港至5月29日為止,亦不過是連續4天「零確診」而已。5月25日便有兩宗新增「本地確診個案」。5月24日亦有一宗,5月23日又有一宗,何來連續28天「清零」?袁國勇在訪問中表示,由於近來的「本地確診個案」,都應該不是在社區感染的,相信是「復陽」個案,患者在幾個月前應該已「中招」,所以相信香港已「清零」超過28天。

袁國勇這種「搬龍門」的做法,未免有混淆視聽之嫌:

1. 過去一年半以來,「清零」的定義,從來都是單純的指「零確診」。如果該地區沒有對海外入境人士進行「密封式管理」,則「海外輸入個案」一樣有很大機會在社區爆發。在這個情況下,即使該地區只有「海外輸入個案」,亦不能肯定該區已「清零」。除非該區對海外入境人士的管制做得好,我們才可集中看有否本地個案。一般而言,怎樣算「清零」呢?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沒有「本地確診個案」。

2. 那麼,要多久完全沒有「本地確診個案」,才算是「清零」呢?由於「新冠肺炎」的一般潛伏期有14天,所以共識是持續14天沒有「本地確診個案」,便可初步算是「清零」。這亦是澳門特別行政區說明,如果香港持續「本地零確診」14天,便有「通關」的條件,屆時可以再慎重考慮及商討。

3. 當然,由於病毒的潛伏期可以很長,某些案例,患者的檢測紀錄是一直呈「陰性」,但隔離21天後,才證明是「陽性」。因此亦有專家認為連續28天「本地零確診」,才算比較穩妥。那麼,去年澳門要等多久才能與內地「通關」?澳門持續「本地零確診」達108天,關口才重新打開。

4. 袁國勇認為,過去28天的「本地確診個案」,都是「復陽個案」,他憑什麼這般肯定?就算做病毒對比,發現病毒毒株與近期的不符,亦不代表什麼。難道數月前的病毒毒株,不能一直在社區傳開去嗎?此外,就算果真是「復陽個案」,莫非肯定不會再傳人?既然所謂的「復陽」只是估計,又無法肯定病毒不會再傳人,我們憑什麼說可以完全不理這些個案?憑什麼自謅已「清零28天」?

最離奇的是,約一周之前,袁國勇明明強調香港尚未「清零」,為何今天又說原來香港已「清零」超過28天?到底為何專家的言論經常如此「左搖右擺」?完全沒有連續性?

除此之外,較早前袁國勇曾批評「全民檢測」的「呈陽率」太低,認為完全沒有「效率」,更不贊成強制執行,還建議港府應該仿效英美,把檢測資源放到「呈陽率」最高的醫院及診所,由它們專責檢測。他身為醫生,居然只以「呈陽率」來判斷成效,不是很可笑嗎?「全民檢測」是主動找出「隱形傳播鏈」,是防範於未然,「呈陽率」豈會高?醫院及診所是患病的人才會到,「呈陽率」又豈會不高?如果港府當日採立其建議,堅持只由醫院及診所做檢測,一直仿效英美國家做法,如今香港將會是什麼局面?

為何港府的抗疫專家屢次失言,都依然可以無恙?專家又憑什麼不理客觀數據,還自行製作「清零」的定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