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國際政治集團化

2021-12-20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10357804.jpg

美國曾一度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爲延續它的國際支配地位,拜登政府把精力放在遏制中國崛起和擠壓俄羅斯兩方面;國力衰竭卻使美國需要拉攏其他國家來實現它的戰略目標。

世界格局向集團化,而非多極化轉變。

許多人曾估計在後美國霸權時代,世界格局會向多極化轉變。形勢發展卻顯示,國際政治集團化的趨勢正在形成。

一兩個主要國家牽頭、小國跟隨,組成國家集團,對國際事務採取統一立場和政策,叫國際政治集團化。

二戰及後,美國通過締結條約與許多國家結盟,稱後者爲其盟國。

在與盟國關係基礎上,拜登政府利用英語國家的共同文化、西方價值觀、日本和印度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矛盾,挑撥不同國家與中國的關係。

利用歐洲國家和某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對俄羅斯的恐懼煽動它們與俄對立。

更通過操控G7和「民主峰會」等分裂世界,意圖建立反華和反俄聯盟,

成立國家集團,就得有個頭。那個頭就是美國,參與國都需要聽它的。

本來,中國崛起有助德國擺脫霸權。但因美國派軍艦到南海「自由航行」,德國就不得不跟隨。

游弋南海、台海、黑海並非爲了捍衛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核心利益。但美國要求,那些盟國也不得不去做。

國際關係集團化結果必然把各國分爲集團內和集團外兩種。除中立國外,集團外國家都成爲那集團的對立面。

中、俄、和與美西方文化不同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成了美國拼湊的那個集團的假想敵,世界格局也因而集團化。


集團化緣由。

一、「依賴理論」認爲世界存在先進中心國家和較落後邊陲國家,前者剝削和控制後者。

美國根據本國利益優先、實用和功利主義戰略,拼湊圍堵中俄的國家集團,惟不願意承擔無限責任;其他成員國卻又因而失去制定部分政策的自主性。
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爲「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

雖然國力衰落,美國仍有軍事優勢、美元霸權、國際規則制定能力、國際話語權和控制其他國家的能力,因而美國可以主導國際政治集團化。

二、中俄至今仍非盟國,彼此不需按對方意見行事。而面對美國壓迫,中俄不斷在國際事務上採取共同行動。

中、俄背對背,共同行動。而盎格鲁國家自英西戰爭後,從沒有面對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產能充裕、市場龐大、科研發達、國防強大、有廣泛國際聯繫的對手。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舉行年內第二次視頻會晤。雖然無法得悉會談內容,顯而易見的是中俄對各自關切的議題進行溝通,共同應對美國進迫。

普京將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屆時,中俄領導人還將進行面對面會談。會談成果不僅涉及兩國未來關係發展;若對俄羅斯邊境和台海2022年形勢達成共識,會對世界形勢產生重大影響。

俄美近日可能進行緊急安全會談。拜登不可能接受俄羅斯提出的要求,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若不退讓,美國也很難與北韓或伊朗達成重大協議。

在中老鐵路開通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定造訪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卻不去「盟國」新加坡,後來還取消了對泰國的訪問。布林肯這次東南亞之行不成功,也枉作小人。
美國與諸多非西方國家隔閡和矛盾日益明顯,折射國際集團化趨勢已經形成。

激化地緣政治矛盾。

集團國家比單獨一個國家更容易發動對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都是在不同國家集團間發生的。

鑑於經濟潛力和國際利益,大國若介入戰爭,往往會講究介入的時機和打擊的對象。

小國或地方領導人卻因某國家集團支持而容易踩大國的紅線,導致局面失控,因而國際政治集團化會增加本世紀上旬爆發戰爭的風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