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關於立法會選舉的幾個觀察與總結(2):「建制派」勝利背後的危機

2021-12-22
沈子高
時事評論員、資深投資者,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AAA

 2.jpg

綜觀今屆(2021年)立法會選舉,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建制派大獲全勝。而建制派之中,又以民建聯斬獲最多,議席由以第六屆立法會的13席增加至目前的19席,佔整體議席比例逾百分之21。這無疑是一場「可以預計的」、「漂亮的」勝仗,但是勝利的背後,民建聯乃至建制派的發展將是何去何從呢?

福兮禍所伏:勝利背後的危機
民建聯在「地區直選」全取10席,而且部分地區更以大比數當選。這固然必須歸功於民建聯過去的努力和地區工作,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作為「建制派最大執政黨派」的「政治光環」。在二元對立的選戰中,一些相對游離的選票會向兩端歸邊,所以旗幟鮮明、歷史悠久的政黨會更有優勢,因為人人都知道你是哪一邊。雖然,今屆立法會選舉,「泛民派」不積極參與,但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前車之鑑下,建制選民仍有頗大的投票熱情。

然而,日後可能的投票率可能持續低迷,並且引發一些問題。在選民日漸老去、投票意慾低的情況下,傳統最大建制派政黨的選舉優勢會逐漸減少。選民在「喜新厭舊」的效應下,新政黨有機突圍而出。而且,當大家都習慣,並認同了「建制派獨大」後,「建制派最大執政黨派」的「政治光環」可能會成為民建聯的「致命傷」。

第一,在「共同敵人」即「泛民主派」的消失後,「建制派」內部的爭鬥與汰弱留強即將越演越烈,有能力者優先。事實上,中央也樂見這結果,因為他們也需要通過「競爭」以判斷誰人「能為」與「可為」。以往,泛民列席的時候,中央需要一個大、強而有力的組織抗衡對家,現在卻不需要了。

第二,天下萬事萬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有正就有反,有對就有錯。所以,議會不可能只有一黨。 可以推測的是,日後建制派一定會分裂(目前也不見得是同心同德),最少都會分成「傳統建制」與「新建制」。在這情況下,民建聯會成為「新建制」的主要攻擊目標。

第三,日後不能再以「泛民派阻撓」作為藉口,解釋政策與施政上的失敗。固然,不少議題都是因為泛民派過去無差別的反對而失敗,但也有不少是建制和政府的失誤。不過,由於有共同敵人,所以建制派支持者樂於由泛民「背鍋」。但是,這情況已不可能再出現,接下來如果政府有什麼失誤,「最大執政黨」民建黨必然首當其衝,可能成為下一個「背鍋俠」。

應對策略(1):吸納人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民建聯作為議會最大黨,順理成章地會成為諸黨的「奪權」目標。而且,該黨的議席來自不同界別,選民的訴求也是來自各方各面,無論政治、民生和工商議題,民建聯的選民都會對它有所期待。「議題多、人才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或者會隨之而生。因此,「吸納新血」、「精選議題」成為該黨目前迫切要思考的問題。

一個建立已久的團體,編制自然會走向穩定,而換個角度看,新生代不容易突圍而出。因此,如何網羅人才、如何培訓人才、如何建立晉升階梯是民建聯必須急切解決的問題。否則,新血一定會給相對年輕的新政黨網羅。另外,還要注意一點,編制成熟的團體,一般有一個通病,就是「人事關係太複雜」。即是說,很多時是某領導會「恩蔭」、「提攜」某新人,這種所謂的「破格提升」很容易使人心寒,不得不慎。

應對策略(2):借用外力
上述兩個「人才問題」是成熟團體的通病,不容易解決的,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因為已有很多人是「既得利益者」,誰會甘於在勝利後放棄「瓜分」成果呢?所以,如何在巧妙地「借用外力」是其中關鍵之策。

目前,香港有不少學者、有心人成立了不同的智庫。有的是有組織支持,有的是獨立經營。「智庫」的特色不限於編制之內,也不必存於編制之內,是「局外人」,沒有包袱,夠膽可以得罪人。而且,由於它們沒有太多既定的政治立場,可以自由游走於各大政黨,所以很多時可以收得方方面面的風聲,做調研也會更順利。因此,如何與智庫合作,利用它們的研究成果,幫助黨內人才成長、施政,將是未來的決勝關鍵。

應對策略(3):精細分工
這一屆立法會選舉幾乎沒有「政治素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地方、議會的從政或服務經驗,所以肯定有一定數目的支持者,並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都明白,建制選民的「餅」只有這麼大,要爭取未來的選票,只好向「淺黃」、「淺藍」的中間派埋手。

這群「淺黃」、「淺藍」最可能對傳統「建制派」和極端「泛民派」不滿,是相當理智,而且冷漠的一群。要打動這一班人,就必須找到他們「利益點」。黃藍支持者在政治上是一輩子都談不攏,唯有在「民生」問題上,才有一致的利益。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的議會將聚焦民生問題,新政黨的工作將會更地區性。

因此,民建聯必須要成立不同的的Task Force (工作小組),專人、專科、專門應對複雜的、繁瑣的議題。要做到既有「小團體」,又要使它們聽任於中央,管治上做到如手使臂般靈活自如。

還有一點,目前民建聯有10個議席在「地區直選」組別,佔其全數的接近一半。也即是說,他們的選民除了是普羅大眾,更多是專業人士。所以,在制定政策時,要「顧及民生之餘,又不能淪為民粹主義」,否則就會顧此失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抗疫是政黨政治人物,顯示承擔、爭取支持、儲累功績的重要時機,積極參與抗疫,既可幫助市民,也可以為自身取得政治支持和力量,泛民各政黨卻似有「默契」的全面消失,不但不為市民提供任何協助,更沒有為抗疫提供任何建議和助力。

    韓成科  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