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萍:中沙石油交易加速「去美元化」?

2022-04-04
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AAA

 shutterstock_1463366747.jpg

隨着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石油價格快速上漲以及俄羅斯被排除在美元主導的SWIFT國際結算體系之外,石油交易中的“去美元化”現象再次抬頭,並對美元全球霸權構成挑戰。

據《華爾街日報》3月15日報道,沙特阿拉伯正考慮使用人民幣而不是美元來向中國出售部分石油。報道認為,此舉將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並標誌着這個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再次偏向亞洲。那麼,中沙石油交易會加速“去美元化”進程嗎?推動沙特做出這一“重要轉向”的因素又是什麼呢?

首先,沙特的這一決定反映出其對美國中東政策的不滿。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最先披露沙特這一“重要決定”的不是沙特媒體、而是美國的主流媒體。如果美媒“獨家報道”不是假消息,那的確反映出國際石油交易中的一個重要變化趨勢。一方面,美媒率先披露這一信息及相關分析說明美國自身對美元霸權地位的“危機感”和“無奈感”;另一方面,沙特“守口如瓶”則是為了避免進一步“刺激”美國,為雙方外交關係保持“熱度”留有餘地。

事實上,沙特與中國就人民幣定價石油合同的談判早在2016年就已開始。這一6年之久的談判進程之所以今年以來明顯提速,主要還是受拜登上台以來美國中東政策及近期俄烏戰爭影響的雙重推動。拜登政府在也門戰爭中不再堅定支持沙特,並尋求重返伊核協議等做法,使沙特與美國的距離漸行漸遠,沙特、阿聯酋兩國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都不接拜登的電話,不願意在平抑國際油價問題上為美國“買單”。

其次,中阿在多領域擴大合作,客觀上拓展了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空間和潛力。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自上世紀70年代與美國達成協議以來就一直以美元進行石油貿易結算,美元也由此確立了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

但是近十年來,隨着美國日益減少對沙特等中東石油的依賴以及中國從該地區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長,沙特的國際石油貿易及對外經濟合作結構均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數字顯示,1990年前後美國每天進口200萬桶沙特原油,但到2021年末已經下降到不到50萬桶。而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54238.6萬噸,同比增長7.3%,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其中沙特蟬聯中國原油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購買了超過25%的沙特出口石油。

除能源外,沙特與中國在其他經濟領域的合作也日益緊密,如加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特“2030願景”的深度對接,拓展雙方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等多領域合作。

中沙石油交易使用人民幣必然會對“美元霸權”構成一定挑戰。此外,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與經濟封鎖,更是客觀上促使那些依賴俄羅斯能源、並且原本與俄關係不錯的國家加速了其石油及其他商品貿易中的“去美元化”進程。如印度近期不僅不顧美國的“警告”從俄羅斯購買了約1500萬桶石油,而且與俄羅斯正就石油交易採用本國貨幣結算展開商討。白俄羅斯總理近期也表示,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將放棄以美元支付的能源供應,正在合作制定新的石油供應定價公式。伊拉克早在2003年就決定以歐元結算石油交易,一直遭受美國制裁的伊朗也致力於“拋棄美元石油結算權”。

國際石油交易中的“美元霸權”雖被撬動,但短期內並不會崩潰或終結。自1944年7月被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確立為國際貨幣以來,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是與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相輔相成、共榮共生的。目前全球80% 的石油交易仍在使用美元結算,即便沙特每年25%出口中國的石油使用人民幣結算,其餘75% 仍然使用美元結算。不過,在人民幣不斷國際化的過程中,中沙石油交易以人民幣結算自然會成為又一助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加息抗衡「去美元化」,但會打擊美國經濟,正因為美國處於兩難局面,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才會急於訪華。但似乎中美雙方無法取得共識,才會有後來「擊落中國氣球」及「取消訪華」的事情發生。其後,中國並沒有在這衝突上亂了陣腳,美國便再「變臉」,並企圖為事件降溫。

    寒柏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