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疫情該何時結束?

2022-07-12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12 at 11.39.25 AM.jpeg


近來,本地新冠肺炎確診宗數反彈。香港人口稠密,第五波疫情奪去許多市民生命。雖說是疫苗接種率已經提高、新治療藥物和手段不斷面世,本地染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世界許多國家死亡病例仍持續增加,本地疫情發展令人擔憂。

疫情對經濟民生顛覆性的影響

無法結束疫情,經濟就無法復常。電視上看到一些熟客在疫情下仍到茶樓飲茶,茶樓生意卻今不如昔。事實上,因擔心個人健康,許多市民消費意欲下降。同時,訪港旅客人數和他們在港消費也大幅減少。香港的收入和消費受到衝擊;即使政府努力舒困,經濟仍難擺脫疫情的陰霾。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五月在中共政治局常委會強調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為甚麼政治局常委需要討論「清零」並通過媒體曝光呢?那是為了統一全黨和全社會的思想。如果認為內地會迎合香港而放寬通關條件,那是不切實際的。第五波疫情短期內奪去香港那麼多性命,甚至還會提高內地社會對公共衛生的風險意識。

另一方面,新疫苗和治療藥物不斷面世和被廣泛使用、變種病毒的致命性也可能下降,各國放寬防疫措施又已成趨勢。內地不急於成為這方面的先行者,卻會如同官方宣傳的那樣,尊重科學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內地放寬防疫措施前的一段時間,由於香港與內地措施存在差異,兩地人往來必然受限,對香港零售和餐飲等行業的負面影響也會繼續存在。

防疫與內地分道是不智的選擇

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經濟民生政策不一定與內地相同。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特區政府聲稱確診病例減少後會開展全民檢測;疫情放緩後,政府卻又不再提開展全民檢測。香港防疫措施比許多美西方國家嚴格;實際卻又放棄「清零」。「兩頭不到岸」,對經濟造成衝擊,市民也不買賬。

在港的外國企業習慣於它們國內文化和作法,對防疫限制有意見並不奇怪。而中國新加坡商會的一份調查顯示,防疫工作做得較好的華南地區多數受訪者對當地防疫措施持中立態度,「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更達三、四成之多。港府防疫政策卻前後不一,讓人看不到成功的可能,容易增加外企的負面觀感。許多外國商人來港,也是為到內地做生意。經過在港隔離後,若還是無法自由北上經商,當然會不滿意。

如果把港府的防疫決定理解為香港需要展示其決策獨立性;那麼,特區政府會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發揮的議題。

歡迎新防疫措施管控疫情

許多市民對香港疫情反覆至今和政府防疫工作成效不滿;收緊防疫措施卻會限制部分市民的日常生活的自由度。權衡得失,新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指政府考慮核酸檢測常態化、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並實行「紅黃」健康碼。

估計市民進入人多聚集場所是否需要提供陰性檢測也應有明確的指引。外防輸入應該更有效,並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無論採取任何措施,能改善香港疫情的措施都值得歡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今的環境下,疫情正在成為過去時,香港依然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在防疫上,例如強制檢測、污水檢測,應盡早調整防疫措施,令海外遊客不再受限,早日恢復正常,也令本地市民可以真正做到「安心出行」。

    池洪博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