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煜:教育與人力資源供應須緊密扣連

2022-07-18
何子煜
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學生
 
AAA

shutterstock_1925997113.jpg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20至29歲群組的失業率在今年1至5月持續高企,雖然已較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時有所回落,但最高仍達7.7%,情況令人憂心。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這確實是特區政府須認真關注、盡早處理的議題。事實上,2021年舉行的「中央惠港青年措施宣講會」當中,為了紓緩香港青年失業的情況,同時亦鼓勵青年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已推出一系列支援港青就業的措施,包括開設港澳招聘專區、舉辦香港青年專場招聘會、容許香港青年在大灣區進行失業登記等,體現了中央對港青的關愛。然而,打鐵必須自身硬,香港青年的失業問題,絕不可完全依賴中央優惠。感激中央的同時,特區政府必須認真反思和審視青年失業的根本原因,並對症下藥。

人力資源供應或失衡
人力資源存在失衡風險,由創科領域可見一斑。根據《2022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政府推算資訊科技及資訊服務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會從2012年的62,000人上升至2022年的74,600,然而到了2017年,業界的需求就已達到72,300。而創新及科技產業的需求,則預計從2012年的29,900上升到2022年的36,000,但事實是2017年已達38,000,可見資訊科技和創新產業的發展比預期中蓬勃。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明確提到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對於相關人才的需求已更為迫切。然而,各大專院校在創科相關領域的學額未有顯著提升,或未能滿足未來的人才需求。此外,立法會早前處理有關持續進修基金的口頭質詢時,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認為持續進修基金和再培訓局未能針對長遠人力資源規劃的需要,另一名立法會議員周文港則認為現行課程對於創科、電子商務等短期內人力資源短缺的行業支援不足,未能透過課程有效填補相關人力需求,要求政府檢視。

shutterstock_2137499651.jpg

政府須檢討統籌角色
在1983年,政府拓展教育科的職能,將社會事務科轄下的勞工事務撥歸教育科管轄,令教育科同時承擔了香港的人力培訓及勞工事務。隨着職能擴大,教育科以更名為教育統籌科,在英文名稱為“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強調了教育與社會人力資源供應的密切關係。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教育統籌科更名為教育統籌局,並於2002年將勞工處撥歸經濟局(該局則更名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削減了負責勞工事務的職能。而踏入2007年,教育統籌局便更名為教育局,只有權處理教育政策,而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則撥歸勞工及福利局,徹底斷絕了教育與人力資源供應的聯繫!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時設有「教育統籌委員會」(Education Commission),其名稱與過去的教育統籌局看似有一定關聯,但事實上委員會的職能並不涉及人力資源的工作,只包含「統籌教育資助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和其他教育諮詢組織的工作」,而這裡所指的「統籌」,實則只是取得報告、提供意見和展開教育研究的權力。由此可見,政府沒有將教育與人力資源緊密聯繫,導致了教育機構,包括大專院校和中小學,都無法因市場需求或社會發展趨勢而靈活地調整教育方針,亦造成了職業專才教育、STEM教育、大專和中小學恆常教育內容的割裂和分散,其害無窮。

多管齊下令教育統籌重回正軌
筆者建議政府積極發揮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在「為配合社會需要而與政府商訂每個學年各修課程度的整體學生人數指標」的角色,要求教資會緊密參照政府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作為判斷「社會需要」的關鍵因素,從而提出相應的撥款建議。例如,教資會可建議提供額外資助、放寬限制等不同誘因,讓大專院校按照產業發展需要調整人才培育方針,有助於達至人才供應及市場人力資源需求兩方面的平衡。此外,政府可全面地審視持續進修基金的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將更多符合未來產業需求的課程納入其中,並提高相關課程的資助額度,亦應該全盤審視再培訓局等不同教育機構提供的課程內容,除了能夠鼓勵已畢業的青年人積極探討轉型、適應產業潮流之外,更能夠讓目前失業的青年人有更明確方向思考新出路,能更好地裝備自己迎接新時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由於香港社會的產業結構單一,年輕人本來可選擇的就業機會也不多,大部分年輕人只能選擇服務性行業、或者文職和藍領技術類的職位,但現在不少年輕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一些不太受年輕人喜歡的行業,如建造業、運輸等行業長期缺乏人手。

    吳桐山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