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如何看待公共投資的收益?

2018-11-09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bridge1.jpg

香港人精明,投資追求「快準狠」,買東西必須「平靚正」。我們不相信長期收益,最好今年投資,明年回本,後年賺錢。就算花錢不見響,也要實實在在的花在自己身上。這種心態也投射在對公共投資的看法上。

最近港珠澳大橋開通,1200億人民幣的總投資讓很多港人胸口陣痛,大罵政府散財童子。「100年也回不了本」,「這些錢如果投入醫療、福利,能起多少醫院,能派多少錢」,「投出去的錢大半都益了外來人,憑什麼?」

這類言論似是而非。是的,按現在的車流量,如果只計過橋費,的確100年不能回本。然而,且不說大灣區發展的潛在需求,應該沒有誰真的認為一個基建工程的收益就是收費站每天收的那點錢吧?大橋帶來的珠江口東西岸間交往效率上的提升,為香港創造的新發展空間,為大灣區提供的穩定交通連接,這些難道不是收益嗎?

有人對基建沒概念,那就對比身邊事好了。一架車,每天都在折舊、吃油,根本不創收,為什麼你還想買?你看重的不也是同樣的因素嗎?效率,新發展空間和穩定的交通連接。

發展更需要投資

至於公帑應該投資醫療、福利,不過是「政治正確」。民生需要投資,但發展更需要投資。香港資源匱乏,絕非天賦異稟,從開埠至今靠不斷進取與其他城市競爭才贏得了現在的地位。對於香港,沒有發展,民生無從談起。而且,真的有人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生在一個沒有發展機會的城市嗎?就算這裏有世界最好的醫療和福利。

至於投資有益於本地人還是外來人的爭論,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請問什麼地方的發展可以不與外部發生關聯?哪個城市不需要外來人才?起基建是有益外來人,那是不是把財政盈餘按家譜每月派錢才是有益本地人?

上述論調早已不是新聞,幾十年一路如此。現在才明白,所謂港人生活方式50年不變原來是這個意思。還記得當年港府投資興建赤鱲角機場和西鐵綫時的社會輿論嗎?現在呢?機場已經成為帶動香港經濟的引擎,而西鐵綫也已是新界西北的主要交通工具,服務了無數香港人。

從英國脫歐反思

當然,太陽底下無新事,短視也不是港人的專利。英國脫歐公投期間,退歐派也是這樣喊的。「為什麼每年交180億英鎊給歐盟?」,「脫歐省下的錢可以建醫院、提高福利」,「留在歐盟是便宜了移民,憑什麼?」 然而英國在每年交180億英鎊後吸引的投資,創造的就業卻無人問津,也沒人仔細思考如果倫敦失去歐盟金融中心及跨國企業歐洲總部基地的地位會有什麼後果,更別說外來移民為英國創造的價值了。如果你希望民眾理解愛爾蘭與英國設定硬邊界後北愛問題的復雜局勢,那你就更是想太多了。

於是,英國政府夾在本土派和歐盟之間左右為難,談判舉步維艱。他們即將失去的東西正是歐盟會費這筆公共投資的收益。

也許英國民眾要再過幾年才能體會到這筆投資的意義,但為時已晚。值得慶幸的是,港府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沒有停止向前行的步伐。然而有此例為鑒,整個香港社會應該靜下心來思考如何看待公共投資的收益,香港未來應當何去何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與港珠澳大橋無緣的深圳只能另起爐灶連接珠江西岸,先推出了連接中山的深中通道,預計2024年落成通車。屆時,珠江西岸的人流物流自然會青睞更加便捷的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作用估計就只剩下港澳之間的客流了。當深珠通道也通車之後,從西九龍乘高鐵前往珠海估計在半小時左右,屆時港珠澳大橋恐怕連客運的功能也所餘無幾了。

    會稽山  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