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哈斯:世界秩序2.0

2017-03-28
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
 
AAA

trumpearth.jpg

近四個世紀以來,自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平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歐洲戰爭,主權的概念——即國家享有獨立存在和自治權的概念——已經構成了國際秩序的核心。而且形成這種局面的理由非常充分: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世紀,包括當前這個世紀中,親眼目睹了如果國家遭受武力侵犯,世界將充滿了衝突和不穩定。 

一國之力已難解決問題 

但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完全以尊重主權為前提的全球運作體系——我們稱之為世界秩序1.0——已經越來越無法讓市民滿足。很少有問題能以一國之力解決,幾乎任何人和任何事,從遊客、恐怖分子、難民到電子郵件、傳染病,美元和溫室氣體,都可以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結果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不再僅限於該國自身需要關注的問題。到今天,我們需要基於「主權義務」的升級運行系統——世界秩序2.0,這種理念強調主權國家不僅享有權利,而且還要對其他國家承擔義務。 

新的國際秩序還需要拓展一系列規範和安排,而上述規範必須從協商一致的國家地位開始。現有政府只有在歷史理由充分、證據確鑿且擁有市民廣泛支持的情況下,才能同意考慮建國要求,而且擬訂中的新國家必須具有可行性。 

各國需共同合作應對全球議題 

世界秩序2.0還必須包括禁止以任何形式開展或支持恐怖主義。更具爭議的是,它還必須強化規範,禁止擴散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儘管世界各國傾向於通過限制國家,以獲得相關技術和材料來限制核擴散,但一旦擴散發生,達成的共識往往就土崩瓦解。我們應當在雙邊和多邊會議上探討這個議題,這不是因為這樣做可以簽署正式協議,而是因為可以吸引各國的注意力,實施嚴格的制裁或採取軍事行動,並借此來降低擴散的機率。 

全新國際秩序的另一個基本要素,是氣候變化合作,這或許是全球化的典型體現,因為無論是否承擔責任,所有國家都無法避開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後果。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各國政府同意限制排放並提供資源幫助較為貧困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這方面的進展必須繼續下去。 

網絡空間是最新的國際活動領域,他以合作和衝突為標誌,這個領域的目標應當是創立國際協議,鼓勵對網絡空間的良性利用並阻止惡性利用,政府必須一貫行使在上述制度內的主權義務——或者面臨制裁或報復的威脅。 

全球衛生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挑戰,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就像近年來爆發的SARS、伊波拉和寨卡病毒一樣,一個國家爆發傳染病,可能會迅速演變成對其他地方衛生的嚴重威脅。幸運的是,上述領域的主權義務理念已經取得進展:各國都有責任及時發現傳染病的爆發、採取相應對策並向世界其他國家發出通知。 

涉及到難民問題上,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取代有效的地方行動,上述行動旨在從一開始就防止大量難民潮產生。原則上,有理由在特定情況下進行人道主義干預。但將這一原則轉化為實踐仍然非常困難,這主要歸咎於政治議程不同,以及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有效干預行動。但即使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仍然有必要增加對難民的投資,以確保他們受到人道主義待遇,以及設定公平的配額安置難民。 

從定義上看,貿易協定是有關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互惠互利的主權義務條約。如果其中一方認為對方沒有履行義務,它可以向世貿組織申請仲裁。但如果涉及政府補貼或貨幣操縱問題,就可能不會那麼明確。因此,難點是在今後貿易協定中,規定這些領域的合理主權義務,並建立相關機制讓政府負起責任。 

特朗普政府令推動新秩序陷入難局 

將主權義務概念確立為國際秩序的支柱,將需要數十年的協商和談判——而且即便如此,其接受程度和影響也很可能並不完全均衡。要取得成果,就只能靠國家自願進行,而不能通過自上而下地頒布法令。實際上,各國很難達成一致,到底國家有哪些具體的主權義務,及其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加以執行。 

讓局面更為複雜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已經對與本文的理念相左,支持「美國優先」原則。如果這仍然是美國的態度,那麼建立今天互聯世界,就只能由其他主要國家推動下——或者被迫等待特朗普的繼任者——才能產生。但這種做法絕不是首選,而且可能導致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當中。 

目前,要展開必要對話的時機已經成熟,全球化必須持續下去,走向融合主權義務的全新國際秩序,才是最好的應對之策。以主權義務為前提的世界秩序2.0無疑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但這一計劃是出於現實的需要,而不是理想主義。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7.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6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八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來自20個國家的大使在2022年度大使圓桌會議上就“後疫情時期的全球復甦:趨勢、挑戰與對策”分享觀點。

    2022-06-22